任法融:上善若水 至德无迹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28日


□ 王若冰 惠富强
编者按:
5月26日,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离世,享年85岁。原籍甘肃天水的任法融生于1936年,作为我国著名道教学者、书法家、传统文化学者、慈善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艺术、致力于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缅怀这位老人,本报现编发专版谨此纪念。
2005年6月24日,全国各大媒体同时播发了新华社的这条消息: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道观院监的任法融当选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看到消息的瞬间,记者突然想起西周时曾任函谷关令、挽留老子在楼观台写下《道德经》的天水人尹喜——时隔两千多年后,同样是在楼观台结庐修行的天水人任法融,又一次承担起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道教文化的重任!
这到底是无意的巧合,还是万物归一的道之所至呢?
7月3日,2005年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暨庆祝天水市建市20周年活动期间,记者在南苑山庄采访了几年来曾经先后捐款200多万元资助家乡公益事业的任法融会长。
雨后初晴,南苑山庄四周林木蓊郁,安谧宁静。任法融的一位随行人员告诉记者,刚参加过伏羲祭祀大典的他正在午休。谈起这次当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事,随行人员说,目前选举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以任法融的学养、德行、威望,以及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也只有他才是最适合的人选。
任法融1936年出生于麦积区凤凰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秀才。故自幼年始,他就在弥漫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境中熟读了经史子集,儒、释、道等典籍,传统文化思想很早就成为他情感的一部分。19岁那年,任法融去陕西做麦客,于陕西陇县龙门洞出家,成了一名道士。由于他天资聪颖,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出家后的第三年便从龙门洞来到楼观台,开始在楼观台挂单讲道,先后担任楼观台道观知客、账房等职,1986年被选为楼观台院监、1986年当选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随后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50多年来,任法融一直没有离开过楼观台。他不仅乐善好施,为人耿直,而且学养深厚,在《易经》《老子》研究方面成就都非常大。已经出版的《道德经释义》《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等著作,在国内外影响非常大,美国人比尔·波特在他的《空谷幽兰》一书中写道,当时还是楼观台院监的任法融,“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大师之一”。
午休刚刚起来,任法融房间里已经挤满了前来看望他的人。长髯齐胸的他精神矍铄,在记者再三请求下才同意接受采访。
虽然离开家乡已经五十载春秋,但任法融乡音依旧。谈到这些年来对家乡公益事业的贡献,他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从善如流,是道教最基本的修行标准,何况我出生在天水,为家乡做一点事情,有什么好谈的?”
年初两会期间,任法融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谈到“济世利人”观念时说,党和国家对宗教场所的科学管理与正确引导使道教精神得以发扬,让道观得以发展。如今我国道教宫观相继开放,接待国内外游人信众,道观因此有了一定收入。但坚持道教自己俭朴奉道的生活方式,将收入用于社会,捐助贫困地区和慈善事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近年来,任法融为我市麦积区和甘谷、武山等县兴修水利、修建校舍、改造道路先后捐资超过了200万元。其中2002年,他为家乡麦积区凤凰乡建设的凤凰泉饮水工程投资150万元,使凤凰山周围坚家山、廖岘、温缑等村方圆几十公里6000多人口结束了水贵如油的历史;2003年捐资修建的甘谷县西坪乡燕珍小学解决了附近6个村200多名孩子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他捐资修建的武山县吴庄小学完工后,又给20名贫困生每人资助300元学杂费,甚至包括课桌凳、电脑、电视、体育教学设施都送到了学校。
任法融这几年为家乡公益事业捐了那么多钱,自己生活却一直非常俭朴。一年四季,他都穿一身道袍,每天吃饭总是一碗粥,一块锅盔。即便是外出礼节性接待,也是如此。每次回到家乡,最爱吃的就是酸拌汤、浆水面。这些年来,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积蓄都用于济世利人的公益事业。1994年以来,他先后为楼观台附近出资修建了塔峪学校和东明桥,楼观台附近东明村40%的村民都在生活上得到过他的直接资助。1996年,楼观台镇村民马树权老人中风后留下后遗症,无钱治疗,任法融知道后每月资助50元钱供他治病,一直坚持了3年,直到马老汉病情痊愈;听说一位老师孩子考上大学却无钱上学,任法融当即送去了2000元予以资助……类似这样任法融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事情,在楼观台一带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然而在楼观台,他的房间却没有一件豪华多余的家具。
上午刚刚参加完伏羲公祭大典的任法融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谈起道教文化发展历史,他说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的黄老学说,也就是黄帝和老子学说,所以道教文化是炎黄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老子之后孕育发展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东汉时期汉中的张鲁父子开始,道教才走向了成熟。
在谈到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时,任法融认为,道教、佛教和儒学有很多地方相通,但从根和源的关系上来讲,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当年孔子“克己复礼”讲不通了,就跑去向老子求教;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由于语言、文字、文化背景不同,最初也曾有过借助于道教发展传播的过程,这就是在中国许多地方佛道共居一山的原因。但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无论哪个宗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
“道教的哲学根本,是辩证法,强调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任法融说,“《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讲的就是和谐。和谐即为安,所以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非常重要。”
午后,慧音山下云淡风轻,任法融说道:“历史上,凡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人民就安居乐业,国家就风调雨顺。所以大到天地万物,小到一个家庭,建立和谐体系是关键。根据中医理论,人的身体之所以生病,主要是阴阳失调,也就是各个肌体之间失去了和谐。老子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也是在哲学意义上构建和谐社会的道理。”
记者看到的另一篇文章,任法融在以“道法自然”谈构建和谐社会时说,道教的“道法自然”其实与现代人类社会强调的自然和谐发展殊途同归,人类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必须维持宇宙间万物的自然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和谐是天地方物的自然定义。只有自然与社会实现整体和谐,世界才有和平,全球才有安宁,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才能协调而健康地发展、进步。
在谈到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时,任法融说,道教的“尊道贵德”强调以道为务,修道养德,在顺应自然,跟上社会发展潮流的同时,保持高贵的道德情操。一方面和光同尘,关心社会人群,另一方面以道德为根本,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境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天地之常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社会就会发展,民族就会进步。所以党中央在加速国家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出以德治国,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是非常英明的。
任法融幽默风趣地指着旁边前来看望他的凤凰乡领导说:“你们当干部的,把群众的事情办不好,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共产党的干部。”
谈到当年离开老家的情况,任法融说,那是一个非常时期,大家都在挨饿。他最初到陕西当麦客,一天要割一亩麦子,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任法融说,“以前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蒸馍,现在大家几乎不吃杂粮了。”
多年未改的乡音,深奥的道理玄机,让记者听得入迷。然而房间和走廊里不少亲朋故友还在等他,记者只好与任法融会长道别。他吩咐司机送给记者一本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释义》。无意之间,记者就翻到了任法融对老子《道德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的解释:
因此,有道的圣人,视物与我同体,视人与己同心,虽有人物不如己者。却无分介之意,无厌弃之心。故以常善救助于人,救助于物。这是以己之明诱导人物仍以为明。
(本文曾发表于2005年7月《天水日报·陇东南周刊》,文中所述捐款数目为当年统计。据了解,截至目前,任法融慈善义捐数目已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