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报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5月28日

不确定方有时

——读林清玄《桃花心木》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28日     


  闲暇之余,总喜欢煮杯热茶,翻翻杂书。诗词散文,古今中外,只要是有字的,都忍不住一读。几天不看书,就感觉丢了什么,浑身不自在,这也算是一种“陋习”吧。
  不知怎地?突然想读读林清玄老师的《桃花心木》,于是翻箱倒柜找寻一番。藏身于书架偏僻位置的散文集,找到时似乎散发着点点孤冷。幸好,我又一次心血来潮,不然,说不定它真的就要在清冷中过冬了。
  有点迫不及待。找目录,翻书页,一览为快。文字依旧那么恬淡隽永,情节还是那么动人心扉。读完掩卷,不觉飘思万里。
  桃花心木,种树苗的人,浇水、枯萎……一个个文中之物、文中之词在我脑海中如千帆归来。我除了钦敬林清玄老师外,开始佩服种树人了。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一个哲学家,他栽种树苗的每一步都充满哲思——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位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我家虽在北方,粮食以种植小麦为主,插秧之事当然知之甚微,但我从一本书上看到过,插秧是很随意地把秧苗往稀软的泥土插一点就可以了,不能把秧苗的根插得太深,因为秧苗小,根系本身就不发达,插得太深,反倒不易于散根。同时因为插得太深,秧苗芽系没在泥土中,也不利于秧苗抽芽。而“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足见用插秧的方式栽植桃花心木,是不是故意让它“作死”。不过,读完全文后你会发现,事实正好相反。此举非但不是有意作死,反而对于桃花心木长成参天大树,至为重要。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种树人若无其事、“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深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数的期待。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
  “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简直有点神了,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桃花心木,又何尝不是很神呢?它们对诸多不利因素的万般抗争,它们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无限挖掘,多么发人深省。其实,我们在人生征途中所遇到的遭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希望一帆风顺,总期待潮平两岸,一切都在确定之中,一切都在保险之内。然而,真正的生活,哪会如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晴天能有几时?
  既然如此,困境不可避免。那么,当我们真的面临这种考验生命的困境时又该如何抉择呢?比如偶遇绝境,周围悬崖,只有一条小路,但是人生之路上的我们还得走,走过去。走出去,就是绝处逢生。这就是读完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后,给我最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