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五彩罐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28日
□刘 东
收藏鉴赏
中国瓷器发展到明清时期,彩瓷渐趋成为瓷器产品中的主流,彩瓷又可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釉下彩即先在胎体上绘彩再施釉,包括青花瓷、釉里红瓷等,釉上彩是先施釉,再在釉面上绘彩,并两次入炉烘烧。同时,也有釉上、釉下彩组合使用的,如斗彩、青花五彩。 这件青花五彩罐,高27.3、口径13.1、底径14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罐为唇口,直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渐收,平底。罐外壁饰青花五彩纹饰,颈部、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以红、黄、褐三色饰花朵,绿、蓝两色绘茎叶。值得注意的是蓝彩为釉下青花料绘制,其他四彩为釉上彩。罐的腹部有四组开窗,开窗内“井”字线条分隔,正中一格分别是鱼化龙纹和麒麟纹,周边各格填以网格纹、“卍”字纹等各色彩绘纹饰,开窗的周围再绘以如意云头、荷叶、杂宝等纹样,罐的下腹部绘缠枝花卉和卷草纹。
清代康熙时期瓷器烧造水平,历来为陶瓷界所称道。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流行青花五彩,是指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其烧造工艺是较为复杂的,首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后入窑,经1300℃的高温烧造,再在釉上施多种彩料描绘纹样、图案,之后再次入窑,以800℃的温度最终烧成。青花五彩这种瓷器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康熙年间达到了鼎盛。
清代器物上的纹饰图案,常是“有图必在意,有意必吉祥”,这件青花五彩罐腹部开光内的两种纹饰,其一绘大鲤鱼从水浪、山石中跃起,取材“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鲤鱼善跳,从水中跃起高度可达1米以上,相传黄河中的鲤鱼逆流而上,到达龙门口峡谷时,“鱼跃龙门,过而为龙”,民间也有“鱼化龙”之说,后来常用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行、奋发向上。
另一纹饰为麒麟纹,以绿彩绘麒麟身上的鳞片,头部和胸前绘黄彩,鬃毛饰褐彩,威猛矫健。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同时期“麒麟送子图”也十分流行,“麒麟送子”的由来则与我国古代第一圣人——孔子有关。民间传说,孔圣人的出生就与麒麟产生了联系。久而久之,人们就以“麒麟子”来称赞儿童聪明,祝福他们将来大有作为。
综观这件青花五彩罐,器型较为规整,多种装饰技法叠加使用,纹样图案相当丰富,是清代康熙民窑瓷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