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收藏的那杆秤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28日
□陆明华
◎◎◎
中国瓷器发展到明清时期,彩瓷渐趋成为瓷器产品中的主流,彩瓷又可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釉下彩即先在胎体上绘彩再施釉,包括青花瓷、釉里红瓷等,釉上彩是先施釉,再在釉面上绘彩,并两次入炉烘烧。同时,也有釉上、釉下彩组合使用的,如斗彩、青花五彩。 这件青花五彩罐,高27.3、口径13.1、底径14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罐为唇口,直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渐收,平底。罐外壁饰青花五彩纹饰,颈部、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以红、黄、褐三色饰花朵,绿、蓝两色绘茎叶。值得注意的是蓝彩为釉下青花料绘制,其他四彩为釉上彩。罐的腹部有四组开窗,开窗内“井”字线条分隔,正中一格分别是鱼化龙纹和麒麟纹,周边各格填以网格纹、“卍”字纹等各色彩绘纹饰,开窗的周围再绘以如意云头、荷叶、杂宝等纹样,罐的下腹部绘缠枝花卉和卷草纹。
清代康熙时期瓷器烧造水平,历来为陶瓷界所称道。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流行青花五彩,是指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其烧造工艺是较为复杂的,首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后入窑,经1300℃的高温烧造,再在釉上施多种彩料描绘纹样、图案,之后再次入窑,以800℃的温度最终烧成。青花五彩这种瓷器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康熙年间达到了鼎盛。
清代器物上的纹饰图案,常是“有图必在意,有意必吉祥”,这件青花五彩罐腹部开光内的两种纹饰,其一绘大鲤鱼从水浪、山石中跃起,取材“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鲤鱼善跳,从水中跃起高度可达1米以上,相传黄河中的鲤鱼逆流而上,到达龙门口峡谷时,“鱼跃龙门,过而为龙”,民间也有“鱼化龙”之说,后来常用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行、奋发向上。
另一纹饰为麒麟纹,以绿彩绘麒麟身上的鳞片,头部和胸前绘黄彩,鬃毛饰褐彩,威猛矫健。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同时期“麒麟送子图”也十分流行,“麒麟送子”的由来则与我国古代第一圣人——孔子有关。民间传说,孔圣人的出生就与麒麟产生了联系。久而久之,人们就以“麒麟子”来称赞儿童聪明,祝福他们将来大有作为。
综观这件青花五彩罐,器型较为规整,多种装饰技法叠加使用,纹样图案相当丰富,是清代康熙民窑瓷器中的精品。
◎◎◎
父亲爱好古秤收藏,源于一次给我奶奶去中药店抓药。那天,当他走进古色古香的中药铺,看到抓药师傅正用一杆小小的戥子秤称量药材时,惊愕极了,因为在他看来,那么精巧细致、优雅无比的物什,本身就是一件上等工艺品,更何况它还有着称量东西的用途。
那次,他将那小小的戥子秤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喜爱无比,并表示要买下。药店的学徒对他说,若真的想买的话,可以到专门卖小秤的地方去。
从此,父亲开始对“度量衡”中的“衡”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并把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花在了收藏老秤上面。他不仅知道了“戥秤”是一种迷你小秤,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药品等贵重物品,最大的单位是两,并且还由此知道了秦始皇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及发明了秤的经济学家范蠡。
在父亲收藏的古秤里,有杆清代的古秤,体积较小,分量也轻,被盛装在一个精雕细琢的琴形木盒里,它的秤杆由全铜做成,只有0.6厘米左右的直径,长度也才有几十厘米,不过它的秤砣、秤盘是全铜的,非常精巧。有一天,父亲给我介绍这杆古秤时说,这种带有秤砣杆全铜的司马秤,父亲边说还边念了一句民间谚语:“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司马秤是古秤中很珍贵的一种,主要用来称黄金、药材等贵重物品。
不久前,89岁高龄的爷爷去世。为爷爷料理完后事,父亲把一个很有些年头的木盒子交给我保存,说是爷爷留给我的“宝贝”,我知道,这是爷爷收藏了大半辈子的一杆戥秤。
审视这杆戥秤,戥子杆为黑色的乌木制成,质坚如铁,戥子杆上是一排致密且间隔有序的星眼;戥子盘为黄铜制成,厚薄均匀,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然成为黑色,戥子盘斜面上有4个小孔,用来结系绳纽;戥子锤也就是秤砣,亦为黄铜所制,呈漂亮的花形,工艺精美;就连保存戥秤的盒子,也为优质红木制作,带着天然的色泽和纹理,看上去古朴典雅;而戥子盒内的圆形凹槽及沟槽,与戥子盘、戥子锤及戥子杆严丝合缝,可见制作戥秤匠人的精湛技艺。
闲暇时,父亲总喜欢把这些杆秤拿出来,一件件仔细擦拭。把玩老杆秤,品味过往的岁月,这是父亲最大的乐趣。父亲说,杆秤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做人就要像一杆秤,人有心,称有星,“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这也是他对我们兄弟的最大期望。
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