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6月15日

一路向前 幸福花开

——天水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天水晚报      2021年06月15日     





补短板
  白墙黛瓦、村巷洁净、绿树掩映、河水潺潺……夏日的武山县杨河镇杨河新村,在蓝天的映衬下美得像一幅画。
  望着眼前的这幅“画”,杨河新村党支部书记杨映应感慨万千:“从前,杨河村人住在对面的山顶上,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致富更难。”杨映应在艰辛苦涩的环境里过了好多年,他一直希望这些有朝一日能够改变。
  2014年,武山县实施易地搬迁项目,78户村民从山上搬到了现在的新家,与之前相比,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经济收入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河新村的巨变是天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
  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失学辍学,不让一名群众因病致贫返贫,不让一名贫困户住在危房担惊受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天水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脱贫路上,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固强补弱,为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更惠民。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累计投入“两免一补”及各类补助资金64.37亿元,惠及学生836.1万人次。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44.56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人口12.41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55%,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
  医疗更贴心。2015年以来,投入资金1.39亿元,建成村卫生室1301个,全市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患大病救治率达99.96%。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当年累计报销11.52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
  住房更安心。近年来,全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99万户,对65.8万农户住房进行了安全等级鉴定。2020年底,全市贫困户住危房问题全部清零。全市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2个,搬迁安置人口2.09万户10.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万户5.25万人。竣工率、入住率均达到100%。
  饮水更安全。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6.85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392处,有效解决了29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一组组温情的数字,一幅幅脱贫攻坚生动画面,一张张温暖的笑脸,见证了天水脱贫攻坚成效。如今,每个乡镇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每个村子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每家每户有安全住房、有生活用电和饮用水……一张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的民生保障网已在天水大地全面铺开。

振精神
兴产业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推进器”,是脱贫攻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近年来,天水因地制宜,坚持走产业助农增收路子,多措并举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现如今,每当花椒收获季节,在甘谷县大大小小的村庄,微风夹杂着花椒香扑面而来。站在高处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和漫山遍野的椒树汇成了一片“绿色的大海”,在这片“海洋”中,红红的繁盛果实挂满枝头。这一棵棵花椒树,已经成为甘谷县百姓致富的“金牌产业”。
  据统计,甘谷县花椒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1.2万余吨,产值达10亿元以上,6.8万贫困人口通过花椒产业稳定脱贫。
  甘谷县六峰镇金坪村村民王虎军便是通过花椒走上了致富路。“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家里虽然也有花椒树,但种植很少。这几年老人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我就回家专心种植花椒,现在家里的8亩花椒树已经全部挂果了。”王虎军说,如今花椒树成了家里的“致富树”,仅此每年收入达8万多元。
  在脱贫攻坚路上,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天水深知发展产业才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村子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
  为此,天水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坚持不懈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五小”产业和“短平快”产业,积极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实施“七个一批”工程,狠抓整片带整流域开发综合扶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主导产业布局向特困片带倾斜,累计引导贫困户新建果园15.59万亩,培育“短平快”产业项目280个,发展“五小”产业12983处,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据统计,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企业198家,农业企业总数达到576家,销售收入88.2亿元,带动合作社3546家、农民30.13万人。贫困村累计组建农民合作社3968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9129家。
  产业蓬勃发展,为天水脱贫攻坚凝聚起强筋壮骨的澎湃力量。

  脱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朴素的梦想。
  天水是甘肃省人口大市,也是扶贫大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2013年,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08万,建档立卡贫困村1165个,贫困发生率29.92%,绝对数占全省552万人的16.7%,贫困村占全市2491个村的46.8%,脱贫攻坚量大面宽、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要答好脱贫答卷,必定筚路蓝缕,一路艰辛。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背水一战,奋力拼杀在脱贫攻坚战场,啃下了一块块脱贫“硬骨头”,灭掉了一个个脱贫“拦路虎”,攻克了一个个脱贫“难险关”。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减贫92.08万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在一组组看似枯燥却饱含温度的数字后面,是全市党员干部挂钩帮扶的辛勤付出,是92.08万群众的幸福生活。
  一个个贫困山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扶贫项目喜结硕果,一个个真心笑容在脱贫奔小康的群众脸上绽放……历经八年攻坚治贫,天水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充满着幸福的喜悦。

  “空”的是口袋,“缺”的是精神。“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障碍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探索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路子,突出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引导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牛年正月,走在秦州区天水镇的乡间沃野,处处一片生机盎然、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撸起袖子,挽起裤脚,勤劳的农人们,用汗水绘出一幅人勤春来早、“三农”生产忙的美丽画卷。
  “以前乡里有个老观念,说是正月里不干活。现在群众致富的劲头都很足,农历正月初五就能看见大家在地里忙碌。”天水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金涛说,这几年,乡村不仅有了一条条水泥路、一栋栋农家新居和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生根,还有令他欣喜的变化就是到处都涌动着脱贫致富的热潮,贫困群众早已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了。
  这些年,我市注重“志智双扶”,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累计开展集中培训19.2万期684万人次,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下大力气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征途上,不仅仅消除了物质上的贫困,更迎来了脱胎换骨般的全新精神风貌。
  八年攻坚,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力,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八年间,在天水大大小小的村子,一大批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那里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多少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有的只是平凡的扶贫工作和一些俯下身子为群众干事的实干家。他们脚上粘满泥土,心中有了真情,也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一幅宏伟的乡村振兴蓝图,这“一家人”依旧底气十足。因为他们相信:“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马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