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A09版:晚报九版

返回 2021年06月18日

“关注天水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报道〖下〗

海绵城市让我们畅快呼吸

天水晚报      2021年06月18日     

  7点30分,市民王娟准时走出家门,沿着藉河生态公园的步道,步行40分钟去上班。“满眼的绿植和花草,小桥流水,蛙声鸟语,还有远处苍翠的南山……一路走过来让人神清气爽,感觉一整天都能量满满!”
  王娟说,自从藉河生态公园建成后,她每天都愿意早起1个小时步行去上班。她说:“一路上我发现有许多像我这样走路上班的年轻人。环境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王娟每天步行经过的这片湿地公园就是2018年6月建成使用的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
  “这个项目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海绵’元素,建成后使整个公园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秦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项目负责人宋福乐告诉记者。
  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岷山生态公园等一批项目的建设使用,在为市民提供休闲纳凉好去处的同时,这些郁郁葱葱的“城市之肺”完美呈现了一个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并存的城市新空间。这都是近年来我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结果。
  生态绿化建设极大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不仅优化了空气质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让市民过上了“会呼吸”的生活。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4天,较2015年增加46天,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7%,较2015年增加11.7个百分点;剔除沙尘天气影响,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2.9%;PM10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2.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5,较2015年下降2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平均浓度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以前走到排水口附近时,臭味很远就能闻到,经过时避之不及。现在,环境变得这么好,每晚来散散步,真是一种享受。”家住麦积区的市民陈汉生对记者说。
  陈汉生口中的排水口,位于麦积区渭河风景线北岸的东排洪渠。这里曾经由于生活污水排入,以及原设排污管网管径太小,不能全收集该区域污水的原因,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2016年,市住建部门经过严密的论证设计,结合麦积区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改建工程,对东排洪渠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治理,使该渠河段内污水全部收集,一下雨附近路面就淹水的情况得到改观,市民雨期出行不再受到水害影响。
  “污水消除了,周围环境也跟着变好了,风情线更有风情了!”陈汉生说。
自2015年以来,我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施了藉河、渭河、葫芦河等重点河流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在渭河主要支流及排洪渠共布设42个水质监测点,实现水质实时监测,并在社棠、秦州新城等局部区域建立了再生水回用系统。成纪净水厂、武山县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运行,7个城区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8个重点建制镇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10公里,两区五县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了96%和93.6%。
  在天水工作了9年的甘肃省白银市人何毅清对天水近年来的变化深有感触。“2012年,我第一次踏上了天水这片土地,这座被称为‘小江南’的城市在环境、绿化等方面确实要比我从小生活的白银市好,当时觉得没来错地方。”何毅清告诉记者,现在天水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近几年的变化也让他惊叹:藉河风情线贯穿秦州、麦积两区,成了两区市民休闲、娱乐的“幸福线”;多条旅游线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成了外地游客吃、住、娱、购的最佳选择;7个县区各有特色,每个地方都会带给游客不同感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十三五”期间是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5年,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天水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持续提升,“天水蓝”“天水绿”已成为天水亮丽的城市名片和生态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污水处理、排水防涝、城市防洪、再生水回用、一体化信息管控等7项系统,妥善处理区域流域、城市和社区的关系,将天水打造成为‘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海绵示范城市。”市住建局总工程师陈海告诉记者,“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态体系,提升天水的城市安全性和宜居性,更能有效地提升天水的弹性与韧性,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施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天河注水’这一个美丽的传说将变为现实。”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黄虹 张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