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A09版:晚报九版

返回 2021年06月18日

浓郁至情 温暖至景

——漆寨芳《康明生的光影人生》序

天水晚报      2021年06月18日     


  □杜雨林

  案头是《康明生的光影人生》一书的打印稿,我和作者漆寨芳先生没有见过面,他嘱托我为这部长篇传记文学写一篇序言。原因是我和摄影家康明生先生是故交,作为摄影界同行,熟悉他的摄影创作经历和成就,早在2005年为康明生先生的摄影作品集《西部情——康明生摄影作品集》(甘肃人民出版社)写过序。我虽之觉着为难,但又感念这份真诚和信任,就答应了。
  摄影家康明生用镜头书写着自己的光影人生,漆寨芳用笔墨把一位摄影人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我们。
  在漆寨芳的笔下,康明生先生的一生真诚而低调,简洁而深刻;他不需要神话,也无须雕琢,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是那么执着,是一位把一生献给了摄影艺术的人。他1974年学习摄影,1976开始在县文化馆专门从事摄影活动,之后在地方电视台做摄影记者。改革开放初期,他探索出了一条“以影养影”之路,开始了风光摄影和民俗风情摄影的艺术创作。他师从已故摄影家陈之涛先生,随从中国资深摄影家吕相友老师深入甘南采风创作,与原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席沈澈在缅甸采风。从这些老摄影家身上,他学习摄影,也学会了怎样做个摄影人,做个怎么样的摄影人。他的武山水帘洞风光系列摄影作品,对宣传武山水帘洞,提高其知名度,发展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武山扇鼓舞系列摄影作品,促进了武山扇鼓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他的龙台油菜花海系列摄影作品,为开发龙台油菜花资源,打造旅游胜地“金色龙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位把摄影艺术和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摄影家。
  漆寨芳的语言淳朴厚道,细腻抒情,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惊叹于他对摄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对摄影技巧的熟练把握。全书9章62节,写了康明生先生苦难的童年,与命运抗争的少年,热血沸腾的青年,他将笔墨侧重于叙述康明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摄影的。摄影人的镜头指向哪里,作家的笔锋伸向哪里,“大江南北、雪域高原、沙漠戈壁、草原牧场、江南渔乡、渭河日出、缅甸佛塔、韩国风情……”这一切的讲述,没有丰富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支撑是表述不清的。摄影中的取景构图,胶片时代的胶卷冲洗,如果没有亲手操作过,凭着想象或者道听途说更是说不明白的。
  因为摄影,康明生先生所去过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写作中的漆寨芳尽可能地循着他的足迹而行,努力寻找最真实的感受,去体验摄影人的艰辛和快乐,讲述康明生对摄影艺术不懈的追求,完成对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正直乐观的人格塑造。通过对一幅幅作品拍摄创作过程的描写,把康明生先生对摄影艺术的追求真实客观地展现给我们。常言说,文如其人。其实摄影创作也是如此,如果内心没有善良纯真,你眼前的景物就不会那么含情脉脉,就拍摄不出“浓郁至情,温暖至景”的优秀作品。《椒乡》是一幅最具暖意的作品。“《椒乡》的拍摄完全是一种缘分、一次巧遇。在10月辣椒收获的季节,康明生来到龙泉乡下康村,在田间地头走得困乏了,他到村里一农户家中讨杯水喝。推开院门,他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竹竿搭起的高过院墙的四方架子上,一串串挂满了嫣红的辣椒串,就连横杆上也缠绕着辣椒串儿,整个竹架就是辣椒串倾泻在墙壁的一间红房子,地上也堆积着红色的小山。两个女子蹲在其中,正在串辣椒,脸上绽开的笑靥,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选好拍着点,调慢快门速度,按了下去。这较慢的快门速度,使背景产生了浓浓的暖意,把他此时的情感全部注入其中。”我从漆寨芳的叙述中知道了它的拍摄创作过程,椒乡群众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画面的椒红预示着改革开放让群众的生活红红火火。它获得了甘肃省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康明生的光影人生》,漆寨芳用文字把一位摄影人的一生饱含激情,翔实有趣,客观真实的记录了下来。而我在与作者未曾谋面的状况下莽撞行文,不知妥否?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