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山的慈云
天水晚报
2021年06月18日


□吉晓武
我和龙台的缘分总是在仓促之间。这座坐落在山明水净的地方的小镇是太过于娇柔了,在北方雄阔浑厚的背景下,它婉柔的身姿的确有几分杏花春雨的江南韵味。这不仅是它的小,还有一排排仍旧扼守苍老时光的瓦屋和一条潺潺小河柔媚的风姿,再点缀些许刚刚破春绽放的花朵什么的,更将其描绘得小家碧玉般清丽洒脱。
尤其是以延伸到其境内的秦岭为屏幕,大气雄浑的地域特色竟让龙台的豪迈之名下有了一分名副其实的娇媚。这娇媚淡雅而不浓烈,清纯而不粉腻,娇而不艳,媚而不惑。在春日的阳光下,它蜗居在清幽的山谷之中,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勾勒着内心那副恬淡的缱绻图画。
也许,这只是一种呈现在外的假象?如果走出小镇,沿着上河峪一路而进,还会是如此富于江南韵致吗?
大概不会。因为有一座“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的太皇山在蔚然崭绝里吐纳雄风,有一座“七峰莲花抱古寺,五霞彩虹映佛光”的慈云梵宇在松涛风浪里缘觉菩提。
那么,我们还是像前两次一样且与娇小的龙台擦肩而过。
一
上河峪顺着蜿蜒曲折的小河左回右旋地消失在茫茫苍苍的树林里。峪者,谷也。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故事,那把熊熊大火就是在一个叫葫芦峪的地方让一段血腥的历史充满焦灼的哭喊和扭曲的面容。可以轻而易举地堵截敌兵并烧之以火的“峪”,一定是谷地狭窄逼仄,两旁山势高峻。显然,上河峪就婉约得多了。虽有苍茫的树林足可伏兵千百,但却没有高峻的山峰居高临下而投之以火的条件。左边的山峦平缓悠然,线条舒畅自然,这与穿行在林木荫翳中的小河在状态上是一致的,淡然而不焦躁。
我们在水泥打的小路上疾驰,不知道多少个峰回路转之后,来到一个不大的停车场。有人告诉我,这就是太皇山脚下。
太皇山,好大气磅礴的名字。听这名字,就应该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即便不是如此,至少也应该是“高峰直插入顶巅,白云缭绕在腰间”,但是昂头看看,也只是比那些苍莽葱郁的其他山高一些而已,也许,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实体验。如果站在远处瞭望,那种“一览众山小”的优势就会显现。
据资料记载,太皇山绵亘于武山,岷县交界处。旧称大荒山。主峰太皇山海拔3112.5米,耸立于滩歌镇南部,群山簇拥,有如“众星拱北”,俨然“太皇高踞”。山顶空气稀薄,常年积雪,有“太皇无冬夏,积雪六月寒”之说。自南向北驰跨于大南河与山丹河之间,连亘于沿安、龙台、滩歌、四门、洛门、城关、山丹等地。其南部深山有茂密的天然次生林和广阔的草场。
这些资料很翔实地记录了一座高山的真实身份,但叙述实在太过于冰冷,毫无表情的文字很难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这座名山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万古豪情。
我站在有些局促的停车场,看着茂密的树林,听着清脆的鸟鸣,我想着这座拔地而起巍峨雄峙的太皇山是怎样在宁远大地上上摩天宇,下俯苍茫的,那一定是豪迈无比的自信在坚实厚重的身影里尽情迸射,一定是磅礴的力量在岁月的回旋里涌聚而飙升,一定是灼灼的激情在雾清云薄里荡漾回环。
一阵从林子里吹出的风,竟然让我有些神凄骨寒。这或许才是一座高峰给我舒展在心头最真实的一幕。只是这磅礴而巍峨的身影不应该就这么简单地耸立在温和的阳光下,在它苍茫的堆碧叠翠里,应该有“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的空灵境界。
二
是的,的确有。
这时我看到停车场一角有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慈云寺的简介:慈云寺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南约20公里的龙台镇境内,坐落在西秦岭南麓的太皇山半山腰。这里山势雄伟,层峦叠嶂,草木葱郁,四季分明。山上植被成梯状分布,山间泉流、瀑布常年不枯。林间有羌活、猪苓、当归、菖蒲、红芪等40多种野生药材,还有野鸡、马鸡、锦鸡、山鹿、麋鹿、香獐、崖豹、野猪、狗熊等国家保护动物,溪流中还有国家少见的山溪鲵(小娃娃鱼)。静坐林间,能听到松涛阵阵,溪流淙淙;循路游览,可一睹“七峰莲花抱古寺,五霞彩虹映佛光”的慈云寺胜景。
慈云寺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处在丝绸古道南线支道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越秦岭,穿先秦之地礼县,过岷县,出陇山,经龙台上陇西,慈云寺当年便成为引进传播中西佛教文化的中转站。2003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旅游活动场所。
这段文字很有自豪感地把深藏在此的这座古寺狠狠地高捧了一番。从时间上而言,它很有资格名列古刹。将近千年的浑厚烟云弥漫在一双双虔诚的眼睛里,那一双双眼睛所要得到的就是一睹拨云之后的瑰丽。
车是无法上去了,我们只能步行。“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那条路的确坎坷曲折,陡峭拥堵。然而“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可见,心灵的执着才是一条通向幸福的大道。
三
在汗涔涔而气吁吁之后,终于来到这座静卧在千顷翠波中的寺院。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雄立于前的天王殿,檐牙高啄,龙吻欲飞。华丽灿烂的精描细绘更加凸显了这座大殿的富丽堂皇。可以看出,这是崭新的建筑,形制古典,到底气象不凡,大气里蕴含威严,但与千年的时光有点搭不上边,那些颜色过于耀目,那些细节过于精巧,在太皇山腰,怎么也多了一份人为的精致。倒是位于其后面二层台地的藏经阁在静谧端庄里多了一份让人费名莫解的古朴和神圣。在一个深居山林的寺院,那些启智发悟的发黄经卷无疑才是一座寺院真正的灵魂。那些深奥难懂的文字在木鱼钟磬声里跳跃成一幅让心灵俯拜的高贵画卷,就是这些干净得让人惊颤的文字,一遍又一遍擦除着芸芸众生固化在生命里的疑虑和茫然。
有人告诉我,在龙台上河峪林区,第一条山沟叫头沟,头沟附近有一座叫早阳洼的山,最初的慈云寺就建在这里。因此,慈云寺早先的名字叫早阳寺。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慈云寺因人而得名,此人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他们说,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兵败后只身逃至岷州。某日,闯王来到头沟附近观赏山景,忽然马蹄如雷,尘土滚滚,发现后边追来一队官兵,他急忙隐藏在头沟的密林里。当官兵追到头沟跟前时,瞬间从天上而降一朵五色彩云,落在早阳洼,把周围的山梁罩得严严实实,数步之外看不见人影。官兵在大山沟里瞎转了半天,根本没有看见其实就在眼前闯王的影子。
官兵走后,云开雾散。闯王从深山密林里出来,走到沟口,这才发现眼前有一座小寺院,山门匾额上印刻着“早阳寺”三个字。闯王心中想道:“我说怎么会有云彩遮山。”他步入寺内,给寺内捐献了一百两银子的香资,并把“早阳寺”改名为“慈云庵”。
这个柔和了历史和神话的故事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最早为何人所作,但却沿着牢固的时间记忆传承了下来。也许,“均田免粮”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怎么也多了一份期望。因此,那个传说故事就顺理成章能传之千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