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青皮茄子
天水晚报
2021年06月22日


□徐 新
菜
根
香
味蕾是有记忆的,而且是永恒的。当家乡的朋友不远万里带来青皮茄子时,深藏于味蕾深处的眷恋瞬间被激活了,而所有熟悉的记忆又重新奔涌过来。
青皮茄子是江海平原的一种特产,农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在家前屋后的菜地里种植。春天播种育苗栽种,初夏开出紫色的茄花,盛夏时节成熟了,一条条青绿色细长的茄子隐藏在密密的茄叶间,它比紫皮茄子来得秀气,口感也比紫皮茄子要嫩。在当年物质比较匮乏的时候,农家餐桌上的菜都是以自家种植的菜蔬为主,而青皮茄子俨然成了夏天的主打菜:切成茄块红烧、切成丝做鸡蛋汤、蒸熟做茄子泥等,但留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茄子洋扁豆汤。这道汤里用到的洋扁豆学名叫白扁豆,荚扁平呈小刀形,每个荚里有二三豆粒,豆粒白色粗扁,味美。当然用青毛豆做汤也可。
夏天农活多,母亲早早地起来摘了茄子、剥好洋扁豆,整理干净后,我们也被唤起。当时家家都用柴火灶,所以做这个菜时必须有人添柴加火,常常是我来干这个活。待锅加热后,母亲放入适量的菜油,加热去沫后将洋扁豆倒入锅中,翻炒几下,就加入清水,盖上锅盖。锅中的水煮沸以后,母亲一手拿起茄子,一手拿着菜刀,麻利地把茄子削成一小块一小块,那片片茄子纷纷跳入翻滚的汤水中,随着沸水上下跳跃,在欢快的舞蹈中慢慢变软,而后面的茄块依然奋不顾身跃入其间。
把茄子削完,母亲的脸上也被蒸汽熏得汗津津的。她用铲子把茄块上下搅动均匀后,放入盐巴,即盖锅盖。稍顷,茄子洋扁豆汤起锅了。一碗碗盛起放在饭桌上,碧绿的茄块让人垂涎欲滴,这就是我们一天的下饭菜了。母亲草草地扒拉几口饭就下地干活了。那年代,我们喝着那没有任何添加的汤,味道也是鲜鲜的,虽然制作粗糙,味道也一成不变,但我们依旧喜欢。每年过了霜降以后,茄叶逐渐萎缩掉落,茄子也不再生长,只剩几个小小的茄子陪伴着孤独的茄子秆儿。
踏上工作岗位后,每年夏天我都时不时回到老家品尝茄子洋扁豆汤,而在饭店的应酬中,作为时令蔬菜,这个菜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今我已多年在外地工作,每年也很少回家,却发现自己对食物的口感越来越敏锐,对家乡食物的眷恋也变得疯狂起来。原来粗糙的食物已让岁月打磨得圆润起来,令人感受到了难以替代的特殊的质感。有人说,人从小吃什么便对什么有感情,无论多么粗鄙,日后都会常常想起的。
晋代张翰有一首《思吴江歌》,以写思念故乡美食而出名,因为“吴江水兮鲈鱼肥”,竟然“恨难得兮仰天悲”。如今,因为时代发展了,全球化的影响让我们可以依循味蕾的记忆,随时随地复制家乡美食,也很少有人再用“莼羹鲈脍”这个成语来借美食抒写思乡情。
但是,在西北小城却找不到那秀气的青皮茄子,“茄块在沸腾的水中舞蹈”已然成了那一抹床前明月光,我心底的故乡。
当我在万里之外再次美美地品尝着那道“茄子洋扁豆汤”时,内心的期待瞬间被唤醒了。人行犹可复,岁行哪可追?脚步不停地在路上,而我的味蕾隔着光阴的流水依然在回望,回望着的正是那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