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让人平添烦恼——
适老产品 老人用着不方便
天水晚报
2021年07月29日


□李环宇
市 场
产品千种难挑一件称心的
周末,在北京玉泉路附近的一家老年用品商店,上千平方米的展厅里,从护理床、轮椅、康复器材,到呼吸机、拐杖、尿垫、尿壶,千余个品种琳琅满目。可来这里采购的人却不多,偌大的展厅显得冷冷清清。
“你这儿有能上台阶的轮椅吗?”张星夫妇俩边看边问。“目前没有,您商量好需要的功能、尺寸,我们再跟厂家联系,看能不能根据您的要求定制。”销售人员说,“不过这儿有移位器,和轮椅的功能类似。”销售人员推出一台可以从中间打开分成两半的座椅说,价格也不贵,才千元上下。
张星夫妇先后坐上移位器,“前面没有挡板,老人坐着太容易滑出去,不安全;座椅有点硬,老人坐时间长了,会磨伤皮肤……”夫妇俩试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放弃了。
张星告诉记者,这几年,老父亲腿脚越来越差,住的又是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子女不在家时,他想出门都难。为此,老人提过好几次,想要一台能爬楼的电动轮椅,可他们夫妇俩逛遍了市内大大小小的专用商店,也没找到合适的产品。
“本来,还想给老人买点别的东西,可真没有合适的。怕买回去用不了,又浪费了。所以,我们还是再想想,如果需要再来买。”夫妇俩看了又看,还是无奈地离店而去。
家 庭
平添烦恼的样子货扔到墙角
“我不用!”看着儿子又要给自己戴集尿器,贾澜的父亲颤抖着用双手往外推,但很快就听被子里传来“哗”的流水声。“完了,又尿了。”贾澜说,4年前老人因脑梗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尤其是晚上小便频繁。他订了一款新型的集尿器,看说明书时觉得特别好,可才用一次老人就很反感。“不舒服!”老人一边嘟囔,还一边用手拽集尿器的管子。使用了几次后,贾澜终于将集尿器藏到了门后。
“我家住二层,老人下楼锻炼不方便,但屋里地方又小,在屋里练习走路不现实。”张芳介绍,母亲因脑出血导致左腿无力,站都站不稳,需要辅助康复。在带老人去医院做了几次康复治疗后,她买了一台康复仪,想着老人不用出门就能治疗和锻炼了。
“总往后出溜,太不好用!”每次练习,坐在康复仪座椅上的老人总是跟张芳抱怨,蹬了没五分钟老人就不干了,有时甚至打起了瞌睡。用了四五次,老太太就闹着不想用了。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很多康复仪的设计理念只适用于残疾人康复。设计者忽略了高龄和体力衰退的因素,所以这些产品并不适老。
除了康复仪器,一些老年智能产品也空有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地设计成了忽略老人感受的样子货,它们即使进入家庭,也终被扔到了墙角。
探 索
适用才能进入家庭和市场
“给予老人一款适用的产品,需要研究的地方太多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本是医生的王栋,6年前踏入适老用品产业,从事爬楼机的研发。在他的实验室,按动扶手上的按钮,随着轮椅下方履带的滚动,不需人拖拽,轮椅就能稳稳地顺着台阶上下移动。虽然这款产品看起来操作简单,但却耗费了5年的研发时间。
用了一年的时间,第一台样品车终于成型。尽管把想法变成了实物,但还不能量产,还得找60岁到80岁之间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行测试。“能不能投入市场、进入家庭,我们说了不算,得听老年使用者的意见。”又花了半年时间,爬楼机终于投入生产。不过,对于自己的第一个产品王栋并不满意。靠背的角度、坐垫的硬度……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修改,三四百个零件,仅仅是拆装就要花一整天的时间。“老年产品不能完全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换句话说,适老产品追求的不是功能多样,而是辅助的效果。不求最贵,只要适合,这才是最好的。”
王栋坦言,真正研发出一款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困难很多:前期投入大,研发试验周期长;老年人个体差异性大,要求复杂多样……所以,一些企业在追求收益时,就忽略了这些问题,造成了市场与家庭,或者说产品与使用者的脱节。
建 议
依托照护理念规范产品
“从全球范围来看,老人的康养用品品类有四万之多,但国内的品类只有两三千。”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鄂俊宇介绍,其中很多品类不全,产品的精细化不够,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年用品并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像智能手环、康复仪器及辅助器具等,很多设计者和发明者都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发明根本没有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和尊严。
养老辅具专业性要求很高,背后依托的是一套完整的照护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件商品。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不少适老用品的国标正在陆续出台。随着养老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大型制造企业进入适老产业领域,现有状况会有所改观。
(据人民网)
如今,市场上的适老产品种类繁多,可真正适用的又有多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为老人买来的产品中看不中用:能弄湿被褥的集尿器、蹬不动的康复仪……这些给人平添烦恼的样子货只好都扔到了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