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7月29日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摄影家康明生先生

天水晚报      2021年07月29日     





  ■康明生先生生于1949年10月,他1974年开始学习摄影,1978年调武山县文化馆从事专业摄影创作和群众摄影辅导宣传工作,之后调武山县广播局,创建了武山电视台并任摄影记者,直至退休。
  ■1997年,康明生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00年其代表作《椒乡》获“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02年8月,在丝绸之路中国摄影艺术节中,他在兰州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展出作品60幅;2003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中国摄影杂志社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2005年《西部情——康明生摄影作品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4年8月5日,中央电视台摄影频道播出康明生《西部风光》专辑120幅,评价他的作品具有“浓郁至情,温暖至景”的艺术风格。
  ■近三年间,他的《花海飞舞》《赶海》等5幅作品在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奖,有《梅里雪山的早晨》《武山扇鼓舞》等18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及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

  在武山境内,宾馆、饭店、茶楼等很多公众场合,都可以见到康明生的摄影作品。先生对摄影艺术的执着和取得的成就,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勤劳质朴,与人为善的品格,更让人们尊敬地称他“康老”。
  年过七旬的康老童心未泯,依然以满腔的热忱在摄影艺术的探索之路上前行,不断将一幅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奉献给人们,为宣传家乡、助力文化旅游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摄影是一瞬间的艺术,定格的虽只是一瞬间的画面,但记住的是历史,留住的是美好。今年5月,康老应武山县城关五小的邀请,带着他的摄影作品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摄影知识。康老向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用镜头留住的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让孩子们了解祖辈们生活的艰难,也让孩子们在新旧对比中感受改革开放40余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从而心存感恩,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家乡建设出力。摄影作品是历史的真实,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事物、那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场景、那些激动人心或满怀伤感的画面,通过康老有滋有味的讲述,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在武山,康老的镜头伸向哪里,哪里就会故事连篇,因为他的镜头会说话。红军长征时期,红一方面军在鸳鸯镇抢渡渭河,毛主席宿营费家山,当年那座土木结构的瓦房农舍,就是康老找到并拍摄了《费家山毛主席故居》,为武山的红色文化增添了重重的一笔。他拍摄的《滩歌明清一条街》,是第一幅关于滩歌镇民清街道的摄影作品,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重视,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保护。
  由于摄影,他与山水为缘,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六年前他踏上龙台镇马年村,用镜头摄取了万亩油菜花海《金色龙台》,马年便注定要成为当地旅游行业中的一大亮点,武山县龙台油菜花海观光旅游文化节诞生了,伴随而至的是当地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康老拍摄的《西部鼓韵》系列作品是武山滩歌扇鼓的最早摄影作品,为宣传武山扇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武山水帘洞,早在1985年,康老拍摄的《洞天奇景》就被印制成挂历在甘、陕、青、新四省区传播,《水帘洞》系列作品频频获得国家级、省市级摄影作品奖,在武山水帘洞景区的宣传推介中,他是功臣,功不可没。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康老从事摄影创作47年来,先后自费到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广西、福建、香港及缅甸、韩国等地采风创作。他二上黄山、三下江南、四越云贵、五过河西、六进西藏、七到九寨,如今古稀之年仍激情高昂地行走在筑梦的路上。半个月前,他随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的同行去甘南采风创作,笔者前去拜访他时欣赏到了他的新作:甘南赛马会、万人锅庄舞、玛曲阿万仓湿地、九曲黄河、切瓦草原、尕海神湖风光等等。笔者跟随康老的讲述,欣赏了湿地与湖泊辉映,雪山与黄河并存,北方大地的阳刚与江南水乡的清柔融为一体的独特美景。
  康老说,休息几天他要去青海拍摄郎木寺、同仁六月法会,再从玉树到四川阿坝。言谈中,他的眉宇间荡漾着青春的活力。他说,余生不多,要把自己想做的事儿做到极致。
  我们握手告别,康老的双手传递给我的,满是热爱和力量。
风华志
□漆寨芳
△康明生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