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7月30日

重拾古城秦州的记忆

——记者探访秦州区博物馆

天水晚报      2021年07月30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郭琦
  坐落在藉河边的秦州区博物馆,掩映在一片绿植中,安静得宛如一方躺在河畔的石头。走进博物馆总给人一种清凉感,古朴造型的现代化电子门在你面前轻轻打开,头顶布置的八卦灯带和陈列在展馆内的陶器、青铜器等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请问这里都是什么时间开放,我想带朋友来看看。”“这里还有哪些展区,从哪里可以看到。”前不久,秦州区“三馆一场”开放的新闻在微信朋友圈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转发不断,不少市民在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一探究竟。大家对这个新的博物馆充满了好奇,有拄着拐棍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二三好友结伴而来……在门口负责登记和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赵婧说,从7月13日秦州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天至少有50到100名游客前来参观。
  在馆长李卉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天水市秦州区博物馆于2012年2月正式批准成立,其长期以胡氏民居北宅子为依托,一直以来没有符合文物成列的展柜和安防消防系统,仅有的藏品就是明清古家具。“2018年8月,胡氏民居北宅子产权和管理运营权从区文旅局整体移交给天水市博物馆。也就是说从批准成立到移交市博的这段时间,秦州区博物馆的发展是处于停滞状态的。2020年,藉河风情线3号馆交由天水市秦州区博物馆管理使用,这才正式启动了筹建博物馆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秦州区首个博物馆终于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这在秦州文博事业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卉说,现在的秦州区博物馆共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1200平方米,陈列展览共分为十三个篇章,展出文物500余件。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朴与生机,在这座博物馆里交织且重构着属于秦州的记忆。以泥和黏土制成生活用具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展厅内摆放的陶器,既有马家窑文化遗址之一的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乡师赵村彩陶,亦有秦州区境内新石器时代西山坪遗址中的陶碗、陶罐,每个时期的工具都有承袭关系,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而位于博物馆一楼西侧的青铜器,在飞将军李广策马持箭雕像的引领下,仿佛又将人们带入了战马嘶鸣、战火纷飞的年代。秦州曾经是羌、戎杂居之地,秦人三次西迁,为周王室养马建功,以其聪明智慧和开放情怀,兼容各族特色,于春秋争霸,战国称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那些附着着黄土的戈戟矛钺、将军罐和铭文鼎散发着幽幽青绿,斑驳锈迹中展示着秦人的铮铮铁骨。而那些表情生动、形态各异的陶俑和镇墓兽则暗含着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文字是我们回顾和探寻历史的重要依据。”顺着馆长李卉的指引记者看到,在连接两层空间的楼梯间,是一块块在印刷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的雕版。“嗯,从这个拓片来看,这是本县志之类的吧。”两名男性游客一边放慢了脚步,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装饰在楼梯墙上的雕版和拓片。
  如果说一楼展区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秦州历史长卷,那二楼展区则是秦州人生活情趣的一本手册。在二楼楼梯的墙面上,是对茶马古道的历史简介和天水与几地之间的地理区间图。“秦州是联系西北中原、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天然的区位优势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商贾云集之所。唐宋时,秦州已经成为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埠,设立茶马司机构,专门以茶帛和少数民族易马互市,宋时年可交易银两达四万两,绸绢一万五千匹,良马八千匹。史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佐证了秦州历史上的富庶与繁荣。‘瓷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随茶叶经销名闻丝绸之路的还有西北瓷都的耀州茶具。又因为天水名泉胜出,水质甘美,喝‘罐罐茶’成为天水一种重要民俗。”展板上几句简单的话语,顿时将历史和现代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从东往西,在二楼展区内,依次是瓷器、汉绿釉陶、砖雕、玉器、古代女子梳妆用品、佛道造像、金石拓片、字画。一件件茶盏清新雅致,一件件砖雕、玉器、绿釉陶着色艳丽、立体生动。“这里的砖雕上还有几个‘二十四孝’的故事,分别是‘埋儿奉母’‘哭竹生笋’‘闻雷泣墓’‘卧冰求鲤’。”在工作人员王懿眼里,二楼的这些展品都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展台里的古代印章,或是造型简洁颇具特色的簸箕砚,以及琴拨和古琴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好印证。“其实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重视精神的追求。”王懿说,博物馆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像展厅里玉石雕刻的“四喜童子”,或是墓志兽,无论是其形制大小,还是其俏皮的模样,都和现实中的相差无几。
  在博物馆一楼南侧,有一片办公和展示区相结合的独特参观区域。“这里有饮水机,还有一次性纸杯,你们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李卉一边招呼着游客,一边在馆里不停穿梭忙碌着。不同于相邻秦州区图书馆的明亮通透,这里的展示区为了文物和古家具的摆放与陈列,专门进行了密封处理。“文物存放和书籍不同,需要严格把控温度和湿度,以及光照情况等,因此,我们把原本的玻璃墙进行了重新处理改造。”据馆员胡毅介绍,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对文物进行清洁和养护,像明清古家具,每个月要进行三次擦拭,并进行相关的维护。“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游客的游览感受,我们每周都会进行三次卫生大扫除,着重清理馆内所有的玻璃展柜,以及地面和展台。”
  “我们目前一共有8名工作人员,这里的一切都是大家齐心协力一点点打造出来的,像墓志、碑刻、石幢经柱等这些物件都比较重,实在不方便挪动的大件都放置在一楼展厅里,其他均根据展览主题放在二楼展台内。”经过馆员柴伟的介绍,记者注意到,在一楼展柜和展台下,有一些石刻展品被玻璃罩小心封存起来进行展示。“这些展台都是特制的,还有展台内的这些光源也都是可调控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文物在展示的同时,受到最好的保护。”听了柴伟的讲解,博物馆每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角落,都如同古代的机关术一样暗藏了复杂的调控设备。
  时间在博物馆每位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中匆匆飞逝,而前来此处参观的游客更是来了一批又一批。对于这个新建成的博物馆,馆长李卉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她说,秦州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八千多年的发展史上孕育了灿烂的远古文化、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古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已经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宝贵财富。秦州区博物馆对外开放后,也将通过组织陈列展览,开展宣传讲解,及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为秦州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秦州区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汇集与并置,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集聚,能够折射出秦州的精神文化厚度,展示秦州的地域特色,传播秦州的悠久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秦州区博物馆,来一起领略古城秦州的文化魅力。”李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