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多彩的文化夜
天水晚报
2021年07月30日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徐媛
古树蝉鸣、荷塘蛙声,夏夜总是美的。
然而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夏夜经过文化这支五彩画笔的描摹,另一幅更美、更具韵味的“夜天水”画卷,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自信、包容、开放的天水。
一
说起天水人夏日纳凉的场所,藉河风景线自是绕不开的。
7月26日晚8点,当记者来到藉河边时,这里已是人来人往。吹着夜风,沿着藉河一路走去,到处都有文娱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一支穿着整齐、个性十足的曳步舞队。
在人群中观望时,记者认出了“网红”秦州区平南镇中心小学教师秦恩祥。今年4月,一段平南镇中心小学阳光大课间曳步舞的视频一经上传,就引起了围观,秦恩祥也瞬间成了天水网红。
舞蹈间隙,记者采访了秦恩祥。“这支队伍在藉河边上跳了很长时间了,我也是偶尔看到。跳了三个月后,觉得这种舞蹈节奏感强、形式独特,能够调动起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就给学校六年级组的170多名同学教了,谁知道后来还火了。现在不仅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跳,就连平南高中也请我去给孩子们教,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记者看到,这支舞蹈队里不仅有40多岁的中年人,更有八九岁的儿童。旁边还有两位专业老师正在对一些感兴趣的市民进行舞蹈动作讲解,这种其中就有舞蹈队负责人赵引弟。她告诉记者,这支舞蹈队成立了六七年,原来一直在龙城广场跳,疫情期间停了一段时候,后来就一直在藉河边跳。
“我们最初也是几个爱好者在跳,后来队伍逐渐壮大,现在已经有90多人了。”赵引弟说,有些人喜欢曳步舞,是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街头文化,也有人是因为这种快节奏的舞动方式可以锻炼身体,但不管处于怎样的目的,都让曳步舞被更多人所熟知,这令她感到很欣慰。
二
夏夜纳凉,西关古城不可不逛。从闹市“溜”出,一步踏入三新巷,徐徐晚风吹散酷暑的炙热,不少市民在这里,寻找有关旧时秦州的点滴回忆。
漫步古城,最热闹的莫过于销售特色商品的商业街,这里分布着文创产品、关峡竹编、甘谷麻鞋、汉服体验等各具特色的店铺。随意走进任何一家店铺,都是顾客满满。
被满屋竹编制品所吸引,记者也随其他市民一起走进“关峡竹编”。跨进店门,朴实的感觉迎面而来,蓑衣、可做野餐篮的竹篮、款式新颖的竹制包包、竹篾条经纬交织的暖水瓶及精巧细致的风车、自行车等竹制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你看!这个小暖瓶,好可爱啊。”精巧的竹编手艺,让不少进入店内的市民惊叹不已,大家纷纷驻足观看,打卡拍照。
专程赶来订货的市民陈昕告诉记者:“我也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家手工艺店打卡照,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就专程赶来了。以前在天水想找这种工艺店很难,但自从西关古城建好后,出现了好多工艺品店,感觉这些店和咱们古城天水非常搭,非常‘应景’。”
“关峡竹编”的老板是秦州区关峡竹编非遗项目传承人张照杰,自小他就跟着父亲学习竹编藤编。他告诉记者:“我们村里许多老人都有不错的竹编手艺,但过去这些手编竹器价格卖不上去,也没有固定销路。我曾在伏羲工坊、坚家河花鸟市场开过店,销量都一般,但自从在古城开了店,不仅有许多本地市民前来购买,而且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来光顾,现在不仅收入翻了好几番,也让更多外地人知道了‘关峡竹编’,我觉得很开心。”
张照杰说,竹编,在关峡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希望能借助西关古城让更多人了解、关注传统手艺。
走出小店,古城夜如昼、人如潮,绚丽璀璨的灯光点亮秦州之夜,随处可见的古韵古意让这里分外恬淡静谧。古城街道上“雕漆”“文创”“汉服”……各种大大小小的商店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此刻,在阡陌纵横的古街古巷,欢笑声和低语声交织在一起,扬起了带有人情温度的人间烟火。
三
夏日的夜,无论人群熙攘的广场、古城,即便是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广场都充盈着文化气息。
“锦旗飘战鼓擂三声炮响,天波府转来了精忠报国杨家儿郎,穆桂英挂帅英姿飒爽……”7月27日晚8点半,还未走到天河桥桥头,就已被桥下凉亭内一阵又一阵铿锵有力的秦腔声吸引。走近一看,只见拉二胡的,打板的,还有敲钹的,一群秦腔爱好者板直地坐在凉亭内的木凳上。二胡拉得婉转悠扬,竹板打得更是慷慨激昂……
放眼望去,“台上”演员唱得动情、乐手们奏得投入,“台下”一众票友个个听得入迷。一旁候场的演员,也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将自己的拿手唱段奉献给观众,他们站在人群中间,一曲唱罢,再换另外一个人,他们那股子热情劲感染着过往的市民。刚过半小时,凉亭旁已经围拢了好多老年听众,他们坐在小凳上认真聆听,每到兴起,大声叫好,一曲唱罢,大家总会献上热烈的掌声。
作为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秦腔以其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西北地区,秦文化的源头——天水,自是不例外。“我原本不爱听秦腔,到和谐家园帮忙带孙子时发现了这个秦腔自乐班,刚开始我只是站在旁边听,听着听着心里痒痒了,便跟上大家唱,现在已经在这里唱了3年。虽然唱得不咋样,但也有那么多人听,就觉得很满足。”刚唱罢戏的自乐班演员成书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前几天因为下雨把唱戏的“搅”了,几天没唱感觉嗓子实在痒痒,看到群里发消息说今天可以唱,她连锅都顾不上洗,就跑来了。
休息空当,记者在成书平的引荐下找到了在一旁拉二胡的团长全保山。原来,这支自乐班是2007年由全保山组建的,最初由核工业二一九大队爱好秦腔的退休人员组成,后来因为经常在周围一带演唱,现在的成员已遍布县家路、曹家埂、和谐家园、石马坪,成员人数也由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
“我们最开始是每天都唱,后来因为成员增加了,而且还有一半人要上班,就把演唱时间定到每周五、周六。夏天比较热,我们是八点准时开唱,十一点唱完就回家。”全保山说,自乐班已经唱了十几年,没啥天气原因基本每周都唱。因为影响力越来越大,自乐班现在不仅在凉亭唱,还经常被请去庙会唱。
一位热心观众对记者说:“自从知道凉亭这儿有秦腔自乐班后,我每周都来听,到这里来唱秦腔的人虽然不是什么名角,也没有带妆,但大家那股认真劲令人肃然起敬。总感觉这里熟悉的秦腔唱起来,就把人一天的烦恼、疲倦都唱走了……”
不论是哪种文化形式,它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滋养着城市,让人们在流连其中的同时,感受着城市深刻的、独有的文化底蕴,也让城市的澎湃活力由此得到进一步激发。
天河桥下的秦腔自乐班
西关古城里的“关峡竹编”
藉河边的曳步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