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7月30日

在场的生态文学表达

——读白忠德《生态秦岭动物趣》

天水晚报      2021年07月30日     




  □马 忠

夜读手记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与世界沟通的方式,白忠德的文学世界则是从他的出生地佛坪开始。多年来,他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对秦岭的崇敬,游走在佛坪山水间温柔地探访那里的生灵,倾听大自然的密语,深情地为它们画像,为我们揭开神秘秦岭的一角。先后出版与佛坪相关的秦岭生态人文作品多部,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生态秦岭动物趣》聚焦秦岭动物,蕴含着作者敬畏生命,亲和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
  所谓的共生,其实就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维持这种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多样性。每一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其实都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自然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人类和阳光、雨露、风、花草、树木以及各种不同的动物一起形成了一个自然的集合,这个集合是不可以轻易分割的整体。白忠德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为了反映自然野生生物最为真实的生命状态,贯彻纪实的创作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弱“人”的影响,充分保障真实性,同时也体现其温情的创作底色。比如,在经历箭竹林被黑熊撵走之后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以后遇到动物,我们就避开,更不要惹了。这是人家的地盘,它们才是主人呢……”(《黑熊把人逼上树》)。由此可见,白忠德是入乎其内的,他对每个动物都写出了很深的感情,对写作的投入也很深,他在和秦岭里面的一切生灵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叙事上,又多以人的退场凸显野生生命的多样与丰富,这使得他的创作视野得以开阔。
  散文集《生态秦岭动物趣》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是丰富的。“历史名人司马迁和韩信都能忍,忍得大苦大难,终成一番大业。朱鹮是动物界的韩信、司马迁,也特别能忍,忍受了山雀、乌鸦、穴鸟的欺负。穴鸟常将自己的家室安置于朱鹮的巢穴附近,甚至就在同一棵树上。每当朱鹮觅食时,穴鸟就尾随在朱鹮身后,追捕那些受到惊吓而落荒逃逸的小动物,甚至直接从朱鹮嘴下抢夺食物。”(《鸟类君子》),我们从书中关于朱鹮以及对猴子王国等秦岭珍稀动物的描述中不难看出:白忠德把动物升华成人类的层次去思考,有时则是把人类降低到动物的层次去思考,去体验动物的那种想法以及处境,以此表现出作家独特的人生观感。这种既是具体又是抽象的思考方式,看起来是从非常具体的人类、事情、动物入手进行思考,而到最后都是回归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思考。
  不仅如此,白忠德更致力于打造灵动活泼的语言氛围,从而将生态散文创作变为讲故事。在《生态秦岭动物趣》一书中,不仅有对多种秦岭珍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智慧、性格命运的描画,生动呈现秦岭动物各种趣闻;有《人蛇大战朱鹮殇》《“游泳健将”困河中》《话说夜半敲门客》《救助金雕》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更有细腻揣摩笔下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野生动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心灵契合、情感共联。另外,白忠德还有意识地选择特征鲜明、色彩感突出的对象进行描述,通过文字营造强烈的画面感。例如,对秦岭初春的细致描摹、大古坪落日景象的生动再现等,甚至连玉兰花、山茱萸等野生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野趣美。这就使得全书流露出一种“野趣”的美学风格。
  秦岭本身自然够博大,白忠德将自我完全沉浸在秦岭生态系统之中,以多年不懈地实地考察增强其生态散文创作中的准确性,从而呈现出最为本真的自然生态。如果要对《生态秦岭动物趣》作一个评价,我认为这部散文集既没有丢弃生态文学批判、警示的社会责任意识,又不丧失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其创作是大于文学且具生态文化内涵的文化性写作,较好实现了生态价值与文学价值的有机融合。
  (《生态秦岭动物趣》白忠德著,西安出版社·2021年6月)
书香天水 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