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7月30日

清代哥釉铁锈花象耳瓶

天水晚报      2021年07月30日     

  □芙 蕖

收藏鉴赏
  明清时期,仿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开片纹的瓷器统称为“哥釉瓷”,除了仿开片纹理之外,有的再加以其他装饰,其中有一类哥釉铁锈花装饰别具特色,这里就来介绍一件清代中期民窑烧造的哥釉铁锈花象耳瓶。
  这件哥釉铁锈花象耳瓶,高19.2、口径8、底径8.2厘米。瓶作敞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底部中心刮釉露胎,刻“成化年制”四字方形印章款,当然这并非明成化本朝款,只是后代的寄托款,篆书字体较随意,当为民窑制品。瓶身通体满布开片纹理,外壁施米黄色釉,内壁施白釉。颈中部塑一对象耳,象耳四周凸雕十三朵卷云纹,瓶身肩部凸雕一周雷纹和如意云头纹。在兽耳和凸雕纹饰处用酱褐色釉料涂染,色如铁锈,因此这种装饰被称作“铁锈花”,或称为“铁花”。
  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以“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而闻名。所谓“金丝铁线”,是指因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冷却后出现自然开裂现象,又因为哥窑瓷器胎体含铁量高,使开片纹理出现较深的黑褐色,如金丝,如铁线。“紫口铁足”是指因哥窑瓷胎含铁量高,使口沿釉薄处显现紫口、圈足底无釉处出现铁足。因哥窑的这些特征受人喜爱,所以明清历朝的仿哥釉瓷很多,人们也将这种成百上千块的开片状纹理称作“百圾碎”。
  清乾隆朝是制作哥釉瓷的一个高峰,技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出窑后先将器表深而大的纹片中嵌入黑褐色的紫金土,等到完全冷却后再置入黄色汁水中使小片纹充分着色,于是就形成了黑褐色的粗线纹和黄色的细线纹,即仿“金丝铁线”。而仿“紫口”则多以褐色釉涂抹口沿一圈,如本文介绍的这件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据文献记载,明代成化朝以后,哥釉瓷中开始在“铁口、铁足”的基础上又兼“铁膊”,这“铁膊”当指肩部出现铁色的雕花装饰。清代因袭之,民国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雍正官窑紫口铁足,亦不少此等物品,其款字亦多凹雕,挂铁色釉,紫黑之釉满现星点,其光莹亮如铁者,谓之‘铁锈花’。”这也可知“铁锈花”已是民国时期古陶瓷收藏界常使用的名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铁锈花”都装饰在器物表现雕塑的纹饰上,乍一看以为是瓷器上镶嵌了铁质或铜质的装饰物。因此,后来有研究者也称这种工艺为“堆花铁沙”,如《中国陶瓷》一书在介绍雍正时期哥釉器时这样说:“在雍正仿哥器中已有用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的器物,这在清道光以后的仿哥器中更是多见,一般都属仿乾隆之作。”
  纵观这件哥釉铁锈花象耳瓶,保存相当完整,古朴典雅,虽属民窑产品,但制作规范,凸雕与铁锈花工艺较为考究,铁锈纹饰与哥釉开片纹理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更显出古雅端庄之美,烧造年代当在清代中期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