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11月26日

武山:

一年四季有蔬菜 强村富农树标杆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本报记【新天水·天水晚报通讯员郭永强】近年来,武山县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来培育,深入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至目前,全县蔬菜菜地面积22.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0万亩,复种指数178%,产量132万吨,产值24.5亿元。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一园一区四片两带”的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武山县建成了渭河川道省级农业示范区、省级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在渭河及其支流川道地区发展韭菜、精细菜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在浅山半干旱区和南部二阴山区大力示范推广豆角、山地辣椒等高原夏菜,建成了7大特色蔬菜产业区,形成了多品种布局、各类型齐抓、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和“川区发展设施蔬菜,山区发展高原夏菜”的发展格局。蔬菜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38万亩增长到40万亩,总产量由106万吨增长到132万吨,总产值由22亿元增长到24.5亿元。
  从2016年至今,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821.67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豆角等富民产业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引导和扶持,豆角种植区域已遍及全县15个乡镇的川道地区、半干旱山区和二阴山区,每年种植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年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了2.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开创出了产业扶贫的“武山模式”。
  近年来,武山县加强与中国园艺学会、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交流,成立了省级武山区域蔬菜试验站,试验、示范和推广设施蔬菜“双减”技术及有机肥、生物药剂3.5万亩。先后引进韭菜、辣椒等蔬菜品种150多个,沙沃萝卜、四季豆等特优蔬菜品种20多个,引进示范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大蒜素配方喷施、作物分段施肥、太阳能杀虫、熊蜂授粉先进生产技术和椰糠条基质栽培、水培、有机生态型栽培等栽培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蔬菜科技水平。
  武山县深入推进蔬菜品牌建设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武山韭菜”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武山豆角”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认证绿色A级食品产品12个,“三品一标”蔬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30个,在全省率先建成“武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武山蔬菜、天然好菜、老百姓的放心蔬菜”名声更加响亮。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出了武山水萝卜、莴笋、蒜苗、豆角、山地辣椒等一批“网红菜”,使武山蔬菜驰名陇上、闻名全国。
  目前,武山建成各类蔬菜销售市场、网点30多个,形成了以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市场和产地蔬菜交易市场为基点的县内蔬菜产销链条。持续举办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承办西北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武山论坛,积极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和农业博览会,不断提高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此外,实施一大批冷链物流项目,全县蔬菜冷藏库容量达到10万吨,产业链条有效拉长,有效提升了蔬菜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