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担当与使命
——王小忠《洮河源笔记》读后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甘南藏族作家王小忠深入洮河流域,实地走访两岸村寨人家,对其民生、民风、民俗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继《黄河源笔记》后第二部河流系列作品《洮河源笔记》。
《洮河源笔记》由《祥云》《光阴下》《洮河石花鱼》《坡上人家》《大棚蔬菜》《风过车巴河》《三条河流》《洮河源笔记》八篇散文构成。该书以洮河源为写作背景,以洮河两岸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为题材,以边缘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以悲悯温暖的语言寻找记忆中的乡土生活,同时聚焦于新时期城乡二元化大背景下农业、农民、农村中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问题,是一部反映洮河两岸农牧民生活的纪实散文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村的空巢老人也就越来越多,老无所依是当下农村突出的问题之一。作家王小忠一直关注着这一弱势群体的命运,无论是早年的散文《敲门的声音》,还是小说《九月》,都表现了他对老无所依老人的同情。《祥云》中的母亲是一个生活在男权世界里逆来顺受的女性,除了生活的艰辛还要忍受丈夫的家暴,晚年归依宗教,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作者浓墨重彩刻画了母亲的形象,深切表达了对母亲的同情和自己没有尽其孝道的自责和无奈。其实在当下的农村,这样的家庭是很多的,他们儿媳外出,年纪大仍旧守着乡下的院子,从事体力劳作,夫妻间往往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他们或固执,或温顺,或用坚定的信仰来打发日子。王小忠的作品中,老无所依带来的孤独感是非常深刻的。
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家王小忠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光阴下》记叙了一个重组家庭中女孩的成长故事。陈丽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也是问题最多的学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放弃了学业,和一个小伙子私奔了,而那个小伙子竟然也是一个坑蒙拐骗之徒。八年后作者在一家童装店里见到了当年的学生陈丽娟,“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坐在店门口,她神情黯然,皮肤黝黑,满脸沧桑,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我们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当今农村生活的侧影。作者通过留守儿童之痛来拷问复杂人性,并对那些在光阴下迷失的人们提出警醒: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的失责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周克武说,人这一辈子不管身居何处,在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改革开放的大潮给许多农村人提供了进城的机会,他们摆脱农村的束缚,在喧嚣的城市中打拼。他们历尽风雨,阅尽沧桑,感受种种城乡生活方式、经济基础、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最终成了城市外乡人,于是返乡便成为一种情结。《洮河石花鱼》讲述了胡广义父子三人由农村走向县城,再由县城走向农村的心愿,表达了一种乡土情结。洮河还是那个洮河,鱼还是那条石花鱼,可是农村的人情世故已不是当年的那种人情世故了,胡广义父子三人在农村盖房的事最终化成了泡影。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愁。返乡情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寻根。
作家王小忠将写作的笔触不断伸入底层,通过边缘人物的命运,反映农村变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大棚蔬菜》中的安才让夫妇,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仍固守生存之道,这是对那些总认为种地不划算的否定,对勤劳方能致富的肯定。《三条河流》中扎西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在家乡发展致富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只要头脑灵活,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也能发家致富。
中国社会的特征是乡土性的,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就是关注中国,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这是作家王小忠一直以来的文学命题,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作家的担当和使命。
序与跋
书香天水 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