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青花高足盘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芙 蕖
收藏鉴赏
中国古代陶瓷器中有一种器型名叫“高足盘”,这种器型上部为浅盘身,盘下承以高足。高足盘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较为流行,清代仿古之风盛行,特别是乾隆时期高足盘又有较多烧制,本文来介绍一件清乾隆仿“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海水缠枝花卉纹高足盘。
这件青花海水缠枝花卉纹高足盘,高9.5、口径20.6、底径8.8厘米,敞口,浅弧腹,高足,足上部有一道圆箍,足下部外撇。高足盘制作非常规整,胎质洁白细腻,通体以釉下青花装饰:盘身内外壁各绘一周青花缠枝花卉纹,各包括五朵盛开的花朵,间以连续的缠枝叶相接;盘内心与高足下部均以青花绘海水纹图案,海水纹表现波涛汹涌之势;足底一侧有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如果追根溯源,高足盘的源头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陶豆,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薛家岗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均有陶豆的发现。商周时期,陶豆依然广泛出现于各地遗址中。虽然与高足盘形制相近,但考古界一般将它们称为“陶豆”。而秦汉之后,陶豆这种器型则逐渐绝迹。直至南北朝时期,以浅盘身、高柄、喇叭式圈足为特征的高足盘又开始大量出现,至隋代,高足盘相当流行,至唐代以后则又开始逐渐减少而后消失。清代乾嘉时期,仿古之风日盛,高足盘也在当时仿制之列,各地博物馆收藏有一批乾隆时期各种釉彩的高足盘,造型大多与本文介绍的这件相似。
缠枝花卉纹是青花瓷器中最经典的纹样之一,所绘花朵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做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连续的图案。清代乾隆青花瓷器中缠枝花卉纹图案尤为多见,以程式化为主,较少有变化。这件青花高足盘就明显是乾隆缠枝花卉纹的特征,年代确定为清乾隆无疑。
在中国陶瓷史上,明代宣德朝瓷器是一个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清代康、雍、乾三朝都多有仿宣德瓷器。比如这件青花高足盘,底足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即是一种典型的仿款,或称之为“寄托款”,这是后世表达对前朝瓷器所达到工艺水平的一种崇敬。
明宣德青花瓷是采用一种名为“苏麻离青”的进口钴料绘制青花,因这种钴料中铁含量高,因此青花发色艳丽,而又易见深黑色的“铁锈斑”,这是宣德青花瓷的显著特征。清代雍正、乾隆朝仿宣德青花瓷,已没有进口“苏麻离青”钴料可用,但为了达到“铁锈斑”仿真的效果,便在纹饰上加黑色颜料涂染,不过很难出现自然的晕散效果,另外不同的是宣德青花“铁锈斑”处釉面会有凹陷感,乾隆仿品则无。
这件高足盘造型、纹饰都具有典型的清乾隆青花瓷的特征,而足底“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体现了当时人对于宣德青花瓷的追慕,也赋予了多重的中国陶瓷文化元素。
青花海水缠枝花卉纹高足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