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11月26日

袖口里的炉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卜庆萍

  我收藏了一个暖手炉,暖手炉是古人冷冬里放在袖口暖手用的,很是小巧,像个小蛐蛐罐,我很喜欢,得闲时常常拿出来赏玩。每每此时,我便沉醉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里。
  有一天,朋友带来一位收藏行家,从事收藏几十年,手里确有不少雅玩。他一见这手炉,不由动了心:“宝贝哦!”赏玩之后,这位行家提出要高价收买,见我不肯,又提出用明代投壶与我交换,或者用他最心爱的宋代瓷虎枕交换也行,都被我婉拒了。
  这个暖手炉,别看物件小,文化内涵丰富着呢。它呈南瓜形,紫铜制作,高4.1厘米,腹径6.2厘米,做工却精细考究,吸引人的还有镂空的炉盖上五碟捧寿与炉身花鸟虫鱼相得益彰的图案。这种古代手炉一般都是由炉身、炉底、炉盖和提梁组成,炉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提梁常常设计成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手炉型制各式各样,还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等。手炉炉盖和炉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福禄寿”等吉祥图案。别看手炉不显眼,里面放进炭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走到哪儿都可暖手。其艺术设计也自有其妙,细赏颇能悦心。
  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人家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中唐时期,手炉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间便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等。器型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珑,高和宽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盈盈可握,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称“袖炉”,还有“捧炉”“手熏”“火笼”等雅称。
  古代手炉由火盆逐渐演变而来,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开始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现在手炉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心爱之物。
我的收藏
◇◇◇
暖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