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11月26日

草木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阜 笠



  “天水草木”,几字一丛生,便好得葳蕤。
  若说是这个地方的人最早把头顶一片碧落叫作“天”,你也许会笑掉下巴。但不是伏羲在这里一画开天,清者升为“天”,浊者降为“地”,从此定下朗朗乾坤,人们还不知要在混沌中摸索多久呢!
  这个地方的人也最早将水用于生产活动,女娲娘娘用龙泉水抟土造人,大地湾人用清水河的水制作陶器,女人提了尖底瓶去河边汲水,男人抱着曲线优美如女人胴体的彩陶瓶去贮酒……
  这个地方的名字,自然优美之极:天水!
  天水,水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如阴阳负抱。有了水,全就活了。草长出来了,水美草香;木长出来了,水丰木茂。鱼儿吐着泡泡,白鹭掠过水面,小鹿看清了自己新长的角,出浴的女人照见人面终究好过花面……
  总之,没有水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水,天也看不清自己的容颜,那还叫什么天水!甚至,没有水,也就没有爱情。情窦初开的伏羲和女娲,一定是在水边追逐嬉戏、山盟“水”誓的——那时他们还没见过“海”。
  天水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沟壑纵横,河网遍布,兼具南国阴柔与北国阳刚。伏羲和女娲披荆斩棘,一路逐水而行。清水河,听听名字,你就可以想象大地湾之畔的这条河,水有多美!在这花木葱茏、鸟飞鱼跃的川道里,清水河想流不流,泛着涟漪,调皮地倒流了好几十里,才恋恋不舍地扭过头去,投入古陇水——葫芦河的怀抱。
  葫芦河,葫芦形,丰腴的胸脯,柔美的腰肢,健硕的臀部,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葫芦河水犹如甘甜的乳汁,滋润着两岸的山川沃野;物产丰饶,瓜果飘香,引得瑶池神仙也思凡。瓜瓞绵绵,生生不息。生下好男儿,俊逸英拔,勤劳智慧;生下美娇娘,窈窕贤淑,齿如瓠犀。葫芦河发大水,先民们便把串串葫芦系在腰间,渡河捕鱼,随心所欲,日子真是怡然自得。
  伏羲女娲顺着龙蛇蜿蜒的葫芦河继续嬉游,在青山四合的三阳川盆地,他们看见葫芦河注入一条更加宽广澎湃的河流——渭河。渭河在这个圆形盆地里甩出一个巨大而优美的S形,南岸矗立着一座独立的蔚然而深秀的山体。在这座后来叫作卦台的山上,伏羲迎风而立,望着逶迤东流的渭水,举头观象于天,低头观法于地,近取自身,远取他物,创制了八卦。在渭河南岸,先民们又发现了一条绿罗玉带一般的支流——耤河,耤河之滨风景更加温润秀丽,成了他们流连盘桓的又一方宝地。这里“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河洲水泽,特别适宜一种诗意的植物生长。
  这就是蒹葭。
  和蒹葭一样适宜生长的,还有谦谦君子与窈窕淑女——那些素以肤如凝脂著称的女子。
  当然,少不了鸿蒙初辟时就有的一种情愫——爱情。
  于是,后来的后来,有个情种立于浩瀚水天之间,茫茫芦苇丛中,伴着关关雎鸠之声,吟唱了一首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听到这首歌的人,无不心旌摇荡,黯然魂销,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深秋时节,秋水长天,烟波浩渺,苇丛轻扬,芦花飘飘,伊人漫无边际的清愁,一时都化作随风飞舞的三千丈白发。《西厢记》说:“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原来最早让人咫尺叹鸿沟的“花阴”,竟是这弥望的芦花。
  常常想,为何单单选用傍水而生的芦苇起兴,来抒发相思之苦呢?仅仅因芦苇在天水多见吗?
  有一种解释:芦苇,乃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即是情。相思正是如此,虽不可得而情不散,因而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正是相思之中最苦的……
  都说《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终感觉隔了一层,后来读木心,他说“整个《诗经》是悲苦之声”!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理解了《蒹葭》等诸多篇什贯穿始终的或明或暗的悲苦。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是女性对自身命运不可把握的无助。“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女子对青春的嗟悼,对男子色衰爱弛的饮恨。她们,如一滩芦苇,柔弱,迷茫。
  原来,水生草木,水涸草死,水和草木一条命;水做的女儿,没有爱情之水的滋润,女儿也将枯萎如空心的苇秆。
  说起诞生于天水的《蒹葭》,思绪如苇絮,飘得远了,且“溯洄从之”。
  读《诗经·秦风》,常有诸如“阪有漆,隰有栗”之类起兴的句子,可见西周、春秋时期,秦地天水气候湿润,水流丰沛,植物繁茂,森林遍布,南郭寺至今还存活一棵“春秋古柏”呢!历史上,天水一带由于木材便利,盛行板屋。《诗经·秦风·小戎》就说,那冤家“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汉书》《水经注》都有“民以板为室屋”的说法。《史记》也说天水郡“畜牧为天下饶”,可知当时草木之盛。
  盛唐时期,天水之地空前繁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宋史》记载,武山“洛门砦多产良木”。到了明清时期,天水已经只有个别地方是草木繁茂之地了。翻阅明代学者、天水邑人胡缵宗的《秦安志》,说秦安有“墨土嘉禾”,说黑龙山“草木油油然”,说神仙山上“草木荟蔚,冈峦辽廓,居民虽少,然其地宜畜牧”,这实在是描写陇右丘壑最好的词句。
  后来的景象就差强人意了,随着人口的增加、农垦的发达及气候的变迁,天水境内的植被日渐贫乏,多以农作物植被为主。明《秦安志》记载的许多野生动植物陆续消失。一段时期以来,天水除陇山、小陇山、西秦岭等土石山区森林广布,其他黄土梁峁沟壑地区,大多植被稀疏,童山濯濯。清代官员有诗:“行过山程几万重,野田荒土尽人耕!”
  沧海桑田,物极必反。如今植树护绿,退耕还林还草,整治河道,筑坝蓄水,成效喜人。天水市的植被覆盖也日益向好,南北两山郁郁苍苍,城中古树行处可见,天水湖、翠湖中鱼跃凫游,水天一碧。引洮工程竣工后,天水之水洮河来,干旱缺水的窘况将彻底改变。而且,天水湖里已种植了荷花、薰衣草,以改善水质,美化城市。河道里,芦苇又开始采采萋萋,随风摇曳,带来无限清凉和空灵的诗意,古城重现“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的醉人意境!
  天水,天水!有良木香草,有水光潋滟蒹葭苍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当得起这个天赐嘉名——天水!
本版特邀主持:一石
草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