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秋风树还树 乱世湖泖人非人
——倪瓒《六君子图》探赜 □范美俊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藏品赏读
此图以树喻人,画江边六棵树,作者是元代著名文人画家倪瓒。
江面宽阔无波,江边坡陁上列植六棵树,对岸岗峦遥接碧空,水天一色。这六棵树,据明代书画理论家李日华研究,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或许,枝干挺拔的六棵树自有其象征意义。全画墨色浓淡变化得宜,给人一种毛松透厚、萧淡简远之感。
《六君子图》采用平远透视法,经营位置是倪画典型的“两岸一水”三段式。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画的创作理念成熟,加之生宣纸的运用,在赵孟頫、王蒙等人的基础上,渴笔皴擦的笔墨技法也基本完善,而该图可谓是代表作之一。山岗层叠的土石画法,连勾带皴,在折转处略施擦笔以示凹凸明暗,皴法从董源披麻皴化出,而参以方折之笔柔中寓刚,谓之折带皴。因为墨色的水分较干,就不同于湿笔的拖泥带水皴、泥里拔钉皴。不过,此图的折带皴尚不明显。树木的造型,用笔简洁疏放,树干用淡墨而以浓墨点苔醒笔,树叶的墨色稍浓,两株线勾,四株点叶,或横或直,或介字点,均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不经意而骨力内含的渴笔为之。江上远峦也是干笔皴擦,故王铎题语中评之:“画之简者,其神骨韵气则不薄。”
较为难得的是,图上有倪瓒自题,叙述他作画的缘由和经过:
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
据此得知,该画为友人卢山甫船上篝灯所作,于至正五年(1345年),倪瓒时年45岁,而黄公望其时已是77岁的老者。黄公望曾以10年时间为倪瓒画长达2.5丈的《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倪瓒尊之“老师”,可知两人相交颇深。后黄公望果见此图,欣然题诗图上,但却完全没有大笑,而是大赞特赞,谓“大痴赞云林画”。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也由此可知,此图得名《六君子图》,就是从这首诗中而来。画幅中还有元黄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人题诗。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人的题跋或观款。此图以君子喻树,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不仅花鸟画有“比德”,也存在于山水、人物画中。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在《答张藻仲书》中更是明确地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无异于宣告文人绘画的重要特点:基于“胸中逸气”构建自己诗情画意的理想画境,客观物象只是参考而已,再就是笔墨的游戏化。在异族统治的元代,艺术创作逐渐由外依转向内省,更注重走向内心的真实。
倪瓒(1301年—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江苏无锡人。出生于江南豪富家庭,筑“清閟阁”“云林堂”等亭堂馆阁,收藏书画极多。自幼饱览经史,工诗文,善书画,谙熟音律。40岁前过着富裕风雅的名士生活,元末乱世他卖田屋、疏家财而浪迹湖泖。擅水墨山水,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跌宕起伏的家境变迁、放浪江湖的生活,以及抑郁悲凉的心境,使他能突破前人成法而别开生面,所绘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疏荒寒,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被称“逸品”,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传世作品有《松林亭子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渔庄秋霁图》等。
元·倪瓒 《六君子图》
纸本墨笔 61.9×33.3cm
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