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愁
——画家郭晓宏的诗意人生
天水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阎虎林
在乡村陡峭的山路上,在密不透风的树林里,在清澈纯净的小河边,在土墙青瓦的村落间,总能见到郭晓宏行走或写生的身影,他把退休后的时光大都消磨在了田野的阳光和乡村的月光里,以至于有人说他是在找寻丢失在乡村里的画魂。
出生于陇南乡村的郭晓宏,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在他壮实的身体和豪爽的性格上,真诚大方和纯朴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小在青山绿水间长大的他,满眼里都是别样的风景,满心里都是浓浓的乡情。当初他一心想成为画家的时候,丰满的理想却无法扭转骨感的现实,他先后在金融、医药领域混迹。时光如家门前的流水,一恍三十余年,蓦然回首,郭晓宏发现白发已经爬上了两鬓,皱纹已经刻满了额头,而自己除了经济上有所改变之外,在书画专业方面却是一事无成,这让他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和感伤。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年过半百的郭晓宏站在老家的山坡上,心情难以平静如初。当年日夜转动的水磨已渺无踪影,村头的老槐树形影相吊,从小长大的伙伴相对无语,家园已不是当年的家园。当无尽的伤感随着流水而去,郭晓宏拿起了搁置多年的画笔,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用画笔留下浓浓的乡愁,留下儿时的记忆,留下生命里最难忘的那一抹亮色。
从此,偏远的乡村多了一个寻梦的画家,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春夏秋冬;无论是结伴而行,还是孑然一人,无论是天晴日晒还是刮风下雨,在陇原的乡村山野,总能见到郭晓宏写生采风的身影。
虽然画笔已搁置多年,但郭晓宏扎实的基本功仍然没有丢弃。他不仅用油画来表达自己对乡村的情感,还用国画来表达对乡村的情怀。在郭晓宏心里,画笔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而感恩才是情融故土的最好方式。他的画作突破了传统的笔墨视觉,更多融入了自己对乡村的感悟和情感,他把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把对村庄养育的感动,把对山水情怀的感激,通过笔墨融入在一起,从而使画面活了起来,有了灵魂,有了诗意,有了情感。他的作品突破了题材的局限和视觉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从乡村出走三十多年后又回到乡村,郭晓宏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过客,更不是一个旅人,而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回到了故乡。虽然故乡已经不是旧日的模样,但村庄的一草、一树、一石、一水仍然充满了灵性和情感,让他顿感亲切和亲近。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画家,郭晓宏对这著名的诗句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郭晓宏经常一坐就是好长时间,村庄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人生的沉淀和生活的阅历让他对村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的笔下,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我养我的乡村,在表现形式上,线条更加丰富,色彩更加厚重、视觉更加独特、笔墨更加细腻。我以我手画我心,郭晓宏把自己对乡村的真挚情感,融入笔墨之中。对于纯朴厚道的父老乡亲,自己无以为报,只能诉诸笔墨。那些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独特的院落、残存的土墙断壁,甚至房屋上的瓦松、台阶上的苔藓,石缝间的小草以及山谷坡地里的柳树、槐树、杨树、青?树和柿子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即将消失的农耕世界。他留住的是浓浓乡情、是亲亲乡音、是悠悠乡愁。
让郭晓宏欣慰的是,乡村不仅没有忘记他这个游子,反而用宽厚的胸襟接纳了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而找到丢失的画魂,让他对黄土地的感恩有了载体。
在郭晓宏的作品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有农村的孤独和寂寞,还有农村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不仅有农民的孤独和坚守,还有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仅有农业的过去和现在的剪影,还有农业未来的宏伟蓝图与远景展望。无论是他的油画还是国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和农业融为一体的画风,和农村融为一体的意境,和农民融为一体的真情。因为一切都来自我们脚下的土地,来自生养我们的粮食、土地、河流,来自为我们避风遮雨的故土和家园。生命在斯,灵魂在斯,文明和艺术的根源在斯,画家郭晓宏的艺术之根,就深深扎在这山川草木、乡村院落和土壤之中,并且萌生、壮大,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丰硕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