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报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2年10月13日

唐友先的奇石世界

天水晚报      2022年10月13日     






  □ 薛小瑞 关正庚

  横亘在武山大地上的西秦岭余脉和陇山山系,以及穿行其上的渭河及其五条支流,造化出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与奇石。
  武山的山水孕育了武山奇石。因为奇石,武山可谓大美;因为奇石,渭川印象巨深。武山奇石品类繁多,各有特点。若以产地名称划分,有渭河石、鸳鸯玉、马力石、木纹石、磨刀石、象形石等。
  奇石之美,美在天性;赏石之美,美在美德。
  渭河滩上多“痴”人。常在河边走、关注渭河的有心人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河边上总有三三两两的捡石人,星星点点,或渐行渐远,他们顶风冒雨、不畏暑寒、不辞辛苦、长年累月,面朝石头背朝天,仔细寻觅着中意的石头。
  2014年,“赏石艺术”以“传统美术”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赏石艺术”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据说,早在2010年前后,武山兴起了渭河石收藏热,在一些重量级奇石爱好者的带动下,一大批人涌入其中,助推收藏热持续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武山奇石收藏人数已近千人,收藏各类渭河石多达数万枚。时至今日,武山人觅石、藏石、赏石、玩石的热情仍然不减,队伍仍在不断壮大。
  渭河,古称渭水、禹河,是中国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武山,有幸成为八百公里渭河上的一颗明珠。渭河不仅滋养着武山沿岸的土地及生灵,积淀着悠久的灿烂文化,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奇石资源。
  渭河奇石品种多样,题材广泛,以形象奇妙、色彩典雅、纹理别致、文字真切、质地独特、意境优美的审美特色,整体上给人以纯真自然、苍劲豪迈、古朴厚重、博大雄奇、神采飞扬、意韵悠长的审美感受。它采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生千般意象,存万古神韵,美在天成、天人合一,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18年,武山县举办了首届渭河奇石展,轰动一时,自此,武山奇石声名鹊起。活动发起人之一、武山县奇石协会副会长唐友先告诉记者,因为专注于奇石收藏鉴赏的爱好者越来越多,业内便总结出了赏石水平的三个层次,分别为:观赏奇石、理解奇石、用诗赞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赏石也是这样,只会观石,不会体味奇石的意境美,不会写赏石的文章或咏石诗,你便不会进步或进入更深的层次。”唐友先说,观石可以看见石的形象美和怪异美,读石可以体会到其意境美,或许在你眼前会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写石,一方面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你能感受到赏石的艺术美。
  看来,赏石、玩石的方式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石不能言最可人。近年来对石头情有独钟的唐友先,成为武山奇石界的后起之秀。他始终秉承一方石头就是一个故事,一方石头就是一块天地,探寻每一方石头背后的文化内涵。他收藏的奇石《红军军旗》以其优美的造型,赢得业界人士一致好评。他收藏的渭河黑金刚奇石《埃及艳后》惟妙惟肖,曾入选天水市百方名石。
  唐友先说,十余年的藏石之路,带给他最深刻的改变,便是对自己性情的磨炼和塑造。石头有灵,它凝聚着人的精神气质;石头有德,它使人怡情养性;石头有神,它能通透古今,与人心灵共舞;石头有心,它能阐释人意,与人深层次沟通……正因如此,唐友先始终初心如磐,从不放弃,坚守着他的最爱。现如今,石头坚韧、沉稳、大气的品性早已转化成唐友先为人处世的美德。他所收藏的奇石作品《麦积山》《埃及艳后》曾先后获得天水市奇石协会金奖。
  “赏石可以提高你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净化心灵,体会艺术的真谛。赏石是追求美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奇石爱好者来说,赏石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不再简单和枯燥,会变得光彩夺目和赏心悦目。”唐友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