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报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2年10月14日

东篱采菊剔红盒

天水晚报      2022年10月14日     


  □胡胜盼

  剔红漆器是漆雕的一种,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所谓雕漆,是指在经过加工的漆胎上髹涂数十道乃至几百道的中国大漆,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用刀雕剔出各种花卉、房廊、山水、人物等图案和锦文的传统漆器制作工艺。雕漆工艺除内胎外,雕刻全部在中国大漆髹涂的漆层上进行。雕漆工艺根据漆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不同,又有剔红、剔黑、剔绿、剔彩等名目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雕漆工艺起源于唐代。明代隆庆年间安徽著名的漆工黄成的《髹饰录》“镂雕第十”中记述:“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作为漆器工艺发展史上一本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著述,《髹饰录》主要记述了多种漆饰工艺技法。雕漆工艺发展到宋元时期,其工艺技法日臻成熟。在《髹饰录》中关于宋元雕漆的定位为:“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元代雕漆在唐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浙江嘉兴为雕漆的制作中心。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剔红的制作方法是常用木灰、金属作胎,将银朱入漆中制成红漆,然后在胎骨上层层刷上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的时候可以刷到一二百层,刷到一定的厚度后,再在漆层上进行雕刻。剔红的纹样图案主要是人物故事纹和禽鸟花卉纹两种,人物故事纹多表现文人生活,气氛雅致;禽鸟花卉纹立体感强,刻画精细,表现华丽。人物故事纹是剔红漆器艺术里比较常用的一种图案。人物故事纹剔红既是对文人生活状态的描摹,也是寄托雅致的一种图案。
  元代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直径12厘米,高3.9厘米,1952年出土自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盒呈圆形,外髹枣红色漆,盒内及底部髹黑漆。盒面中心雕一老者头戴风帽,身着袍服,策杖而行;后随一仆童,双手捧着一盆盛开的菊花。行云流水般的曲线做锦地,布满空间。整个画面表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盒壁刻两两相对的双线回纹。此盒为元代晚期作品,所髹朱漆较厚,为枣红色,漆质光亮,盒内及底部盒面髹黑漆,漆色幽暗,漆层厚实,漆质坚硬,剔刻犀利,雕工娴熟,构图疏朗,景物简洁,人物比例较大。《元明清雕漆工艺概论》一书对其描述如下:“盒圆形,平盖面,髹漆三十至四十道,景物下面以流畅的曲线表现行云流水,与张成、杨茂三种锦文表现天,水,地的方法明显不同。”“雕刻技法比较生硬,人物形象稍许呆板,较之张、杨的作品,似稍逊一筹。”这是元代另一风格的代表:用刀遒劲、老辣,多采用斜刀入画,线条刚直、流畅。
剔红工艺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历朝历代工匠们的守望坚守,薪火相传,凝聚着我国文化传承中特有的工匠精神与传承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