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报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2年10月14日

山茱萸花

天水晚报      2022年10月14日     

□邵 静
  看到山茱萸开花,是春天去山上茶园喝茶的时候。在我顺着主人手指的方向寻找一棵高大的久未开放的白梅花树时,看到一簇星星亮亮的明黄色,在自己的苞片中,好像一群要等待出门的姑娘,集结花簇,正准备探出头来,有些迫不及待往外冒出郁郁葱葱的花骨朵儿。
  忍不住问主人:“这是什么花呢?”
  “是山茱萸。”主人答时显露出自家茶园中能拥有此花的殊荣。我们都知道这花在别处并不多见。
  “哦,这就是山茱萸花呀!”一时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欣喜,因为在山中能突逢此花。
  哦,原来这就是秋天成果,可以入药的山茱萸呀!不禁又一次在心中赞叹着。寻思自己多年来用中药调养身体,在中药里,每每见到山茱萸的果实,于我而言总是如同一包干透褪色的果片,或是志书上的生涩文字,今天算是有缘一睹它春天的芳容了。
  在《植物志》上看到它的生长特性:山茱萸,别名药枣、天木籽,属被子植物门。通常生长于海拔400米-1500米的高地,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达四至十米。树皮灰褐色,叶对生,伞形花序生于枝侧,花萼阔三角形,花瓣舌状披针形,花期春天,果期秋天。
  花瓣舌状披针形,想想一朵直径不超过两厘米的山茱萸花朵,集成一束时,娇态、妩媚、细腻与繁华尽显,那种天地间使物花生发的奥秘,便要使人凑近细细感知才能觉察。
  大自然里草木的生长,真是参天地雨露灵气,聚合了许许多多我们难以明了的奇妙与神奇。比如,初春开放的花儿,多显黄色,有蜡梅、迎春、连翘之类;仲春的花瓣,多见淡粉或净白,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桃李杏梨。见到梧桐、紫藤开出紫色花朵,便是入夏的标志了。这时,山坡上田园里的花朵,多见紫色,如野胡麻、豆角花等。在秋季的阳光雨露里生长收获的果实,如苹果、橙、柿、山茱萸等,果实色泽便多呈红色。
  《本草纲目》记载,山茱萸“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食无毒,生山谷”。猜测,上古时,山茱萸以它红色的果实最初吸引了人类的目光。
  看过山茱萸后,隔了两周左右,遇一
个天气极好的清晨,被窗帘上的光亮叫

醒,望望窗外,这样的天气,足不染户外纤尘,绝计是把春光辜负了。宋人赵汝鐩有:“四野春工遍,柔风动赏心。踏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心里惦记山上的梅花和那株山茱萸,便又上山了。这次见山茱萸,整棵花序已全然脱开苞片的束缚,绽放出伞状花序,花蕊正在闭合的花朵里酝酿着。天气一直放晴的话,不需几日,山茱萸花便可在阳光里蓄弄它的风情了。
  在大自然中,一种美丽的花不仅会激发出人联想的丰富,也会引导人在生活里结出希望的花朵。以农耕文明的滋养一直延续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大多都能看到与山水草木有关的情感寓意。
  淮水以南的江浙地区,清明节至今仍保有采艾草、食青团的习俗。《诗经·鹿鸣》记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苹就是艾蒿一类的植物,立春后,天地间聚集起阳光雨露,艾草随春声泛出新叶,艾蒿新叶上最好的春意,便与对先祖的祭奠关联在一起。
  中国北方到端午节,门楣上插柳,采芦苇叶制作糯米、大枣包成的粽子,小孩子佩戴藿香和艾草等香料缝制的香囊。草木不仅是纪念和情缘,草木同时也是美食和卫护。
  仲秋农闲后,便到了重阳登高的时候,重阳节除了登高,古人还有配茱萸采茱萸的习俗。晋人葛洪《西经杂记》中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又有“汉高祖戚夫人每逢重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的记载。
  “蓬饵”应是当时大众喜食的黍糕一类的甜品。木本茱萸则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之分。木本茱萸性喜温暖地带,我国江浙、两广、江西云南各地多有生长,三者皆可入药。陕西秦岭以南腹地、汉中地区,因气候湿润多雨,自古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
  食茱萸因枝干布满瘤乳状尖刺,即使是鸟雀也避之不敢在枝上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此物在明代辣椒传入我国之前,是川菜辣味佐料的主要来源。食茱萸还是神奇的蜜源植物,花开时芳香异常,是植物界“招蜂引蝶”的能手。一到开花季,食茱萸盛开的山谷中各色


蝴蝶翩翩而至,往往会形成“蝴蝶树”的奇异景观。
  吴茱萸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树形较低矮。花期晚在入夏后,对腹泻、霍乱等瘟疫有特效。吴茱萸的名称由来颇为传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吴国使臣以吴萸敬献楚王,楚王见是平常草木,认为吴国戏弄他,大发雷霆,将使者赶出宫去。幸亏楚王身边有位朱姓大夫,见此情景,立即为楚王解释了吴萸的功用,楚王才知道,吴萸是吴地的上等药材,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使臣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楚王赶快召回使者,避免了一次外交的尴尬。此后,吴萸不仅消除了楚王旧病复发,而且还在楚王下令遍植吴萸经年之后,救治了楚国流行的瘟疫。楚人为感念朱大夫当日的“智者千虑”,在吴萸前面加上“朱”字,合称“吴朱萸”。后世中医又添加草字头,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称“吴茱萸”。
  茱萸被古人誉雅号“避邪翁”。到唐时,九月九日登高逢重阳,称为茱萸节或茱萸会,已是一年中隆重的重要节日。朝中大臣相邀登高赋诗,宫廷里自上而下有赏赐茱萸的礼仪。民间则是采茱萸枝,或取红色果实缝制成香囊,佩戴以避邪晦之气。妇女则喜将采下的茱萸果,以绳串成手串佩戴以驱虫,或任意点缀在发髻云鬓间。青丝乌发,配以猩红山果点缀,如同珍宝玛瑙,别有一番雅趣。
  重阳登高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离开故乡的诗人王维,在异乡长安,逢九月九日登高望远,那年那日那时,少年王维也只是初到长安十七岁的青葱少年。
  在众多的大自然草木中,茱萸何以为古人独选出作为秋思怀远的指代呢?想来不只是因它醒目惹人的颜色吧。  或许,正是吟唱不断的四时诗歌,不经意间,使我们捡拾到遗落在唐诗宋词里的浪漫画卷。那些落在掌心、落在山间道前的山茱萸,都是每一年的重阳节里我们登高望远的一份心意。
  记得那个春天,复又上山,独见山茱萸,花开山前,一片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