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报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前一版 2022年10月14日

吴明明:我们村的十年蝶变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秦州区玉泉镇王家磨村,高楼林立、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人群熙攘,处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王家磨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旧村改造之前可不是这样。
  作为村主任的吴明明看着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的“2002年——2017年村庄安置状况图”感慨良多。他说:“要不是借着国家惠民政策和我市城市改造的东风,我们再有三辈人都建造不了现在这么美丽的新农村。现在我们的村民住在楼房里,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样的改变我们都看在眼里。”
  在吴明明的记忆里,2009年前,村里山地多,川地少,村民只能自家种一些小麦、玉米、蔬菜等,所以村民的家庭条件也确实不太好,如果谁家能盖一个二层楼那都属于村里的地标性建筑了。
  2002年至2005年,担任村文书的吴明明,面对一年仅有两万余元收入的村集体经济,当时三十多岁的吴明明也是急在心头。村集体经济没有钱,村民家里生活不太好,每年向村民家里收取每户十元的垃圾费是村干部最为头疼的事情。
  “其实我也很理解大家,毕竟当时大家手头都不宽裕。”说到这里吴明明皱了皱眉头。吴明明是土生土长的王家磨村人,学过建筑的他一直想着为村里做些事情,因此他放弃了高薪,跟着村两委班子,利用自己的专业参与村上通水、修路、建小学等项目建设。2005年因家里有事他辞去了村文书的工作,但作为党员,又是村民代表的他虽然没有担任职务,村上只要一有事情他都会参与。
  2009年村上开始征地,他也利用自己的专业,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将村上被征用土地进行了精准测量,那年村上的川地全部被征,村民手头都拿到了补偿款。没有了耕地,许多村民便外出打工,也从那时起,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小二楼。2012年村上拆迁,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村民,没有住过楼房,看着眼前盖好的安置房,不敢进去住,害怕要交钱。直到看着第一批入住的村民,住在装修好的屋里,吊顶、灯具、橱柜、油烟机、热水器、卫生洁具等一应俱全,再也不用扫院、填炕的时候,第二、三批拆迁的村民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
  2021年吴明明又担任了村上的村主任一职。十年来,吴明明亲眼见证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特别大,进步特别快!我们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市民,家乡从农村变成了城市。现在走进我们王家磨的生活区域,感觉比大城市还要好,老百姓们都觉得像做梦一样!”吴明明说。
吴明明:我们村的十年蝶变   详情请扫二维码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秦州区玉泉镇王家磨村,高楼林立、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人群熙攘,处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王家磨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旧村改造之前可不是这样。
  作为村主任的吴明明看着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的“2002年——2017年村庄安置状况图”感慨良多。他说:“要不是借着国家惠民政策和我市城市改造的东风,我们再有三辈人都建造不了现在这么美丽的新农村。现在我们的村民住在楼房里,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样的改变我们都看在眼里。”
  在吴明明的记忆里,2009年前,村里山地多,川地少,村民只能自家种一些小麦、玉米、蔬菜等,所以村民的家庭条件也确实不太好,如果谁家能盖一个二层楼那都属于村里的地标性建筑了。
  2002年至2005年,担任村文书的吴明明,面对一年仅有两万余元收入的村集体经济,当时三十多岁的吴明明也是急在心头。村集体经济没有钱,村民家里生活不太好,每年向村民家里收取每户十元的垃圾费是村干部最为头疼的事情。
  “其实我也很理解大家,毕竟当时大家手头都不宽裕。”说到这里吴明明皱了皱眉头。吴明明是土生土长的王家磨村人,学过建筑的他一直想着为村里做些事情,因此他放弃了高薪,跟着村两委班子,利用自己的专业参与村上通水、修路、建小学等项目建设。2005年因家里有事他辞去了村文书的工作,但作为党员,又是村民代表的他虽然没有担任职务,村上只要一有事情他都会参与。
  2009年村上开始征地,他也利用自己的专业,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将村上被征用土地进行了精准测量,那年村上的川地全部被征,村民手头都拿到了补偿款。没有了耕地,许多村民便外出打工,也从那时起,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小二楼。2012年村上拆迁,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村民,没有住过楼房,看着眼前盖好的安置房,不敢进去住,害怕要交钱。直到看着第一批入住的村民,住在装修好的屋里,吊顶、灯具、橱柜、油烟机、热水器、卫生洁具等一应俱全,再也不用扫院、填炕的时候,第二、三批拆迁的村民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
  2021年吴明明又担任了村上的村主任一职。十年来,吴明明亲眼见证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特别大,进步特别快!我们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市民,家乡从农村变成了城市。现在走进我们王家磨的生活区域,感觉比大城市还要好,老百姓们都觉得像做梦一样!”吴明明说。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安蓉
记者手记
  今年56岁的吴明明见证了村上这些年的巨变,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村上的发展默默付出着,用他自己的话说:“看着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我最高兴的事。”
消防应急演练   近日,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机械装备中心天水分部开展了消防应急演练。
  演练模拟员工工作场地发生火情后迅速疏散快速撤离,并组织开展搜救和灭火工作。通过演练进一步提升了天水分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急避险及疏散管理水平,强化了员工安全意识和消防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工作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艾志强 摄
防灾减灾宣传   10月13日,秦州区七里墩街道五里铺社区开展第33个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向辖区广大群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该社区通过电子显示屏、悬挂横幅、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防灾减灾宣传资料、使用小喇叭播放防灾减灾知识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暴雨应对、地质灾害逃生、防溺水、防火、自建房安全自查自检等一系列应急知识。此次宣传共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80余份,有效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葛秀娟 摄
公 告   天水市秦州区七彩艺术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20502MA71TQW62X,经我校8月15日董事会会议表决同意,决定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并成立清算组,对本年债权债务进行消算。请我单位的债权人于公告发布之日起30日内向清算组申请债权,逾期将视为无效。请债务人或财产持有人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向清算组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
  清算组地址:
  天水市秦州区解放路鑫海城市广场2-221号二层
  联系人:来元元
  电话:13993824888
花颂二十大·菊耀新征程 4万盆秋菊将于10月15日正式迎客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甄娜】每年金秋十月,人民公园便会上演一场秋菊展。10月12日,记者从秦州区园林建设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将有4万盆秋菊等市民来赏。目前,菊展的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10月15日正式开展。
  一大早,记者在人民公园看到,虽然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但是依然有不少工作人员正忙着摆放菊花、养护等工作。已摆放好的各种菊花十分抢眼,多样造型和小景已经吸引了不少市民早早前来探菊赏秋,一些市民还不时拿出手机拍下这里的美景。
  据秦州区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勇林介绍,今年菊展以“花颂二十大·菊耀新征程”为主题,包括花颂征程、菊舞太平、菊韵墨香等12个展区,主要展示各色小菊、悬崖菊、盆景菊、组合盆栽菊等多种类型菊花及铺展花卉,通过菊花与园林绿地、园林小品、园艺插花、园林微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倡导低碳环保和绿色发展的生活理念。与往年菊展相比,今年一些展区进行了调整和更换,在摆放形式方面也有了更多新意,力图以更多的摆放形式凸显今年的主题菊展。
  家住秦州区阳光丽景湾的吴天祥老人每天都会到人民公园晨练,他对记者说:“国庆节前,许多朋友询问人民公园有没有菊花展,我每天都关注着。上周,我看到陆续有工作人员在摆放菊花,这两天,各种菊花已经摆放得差不多了。感觉今年的菊花比往年看起来多,千姿百态的品种菊、别具一格的盆景菊、彰显菊艺的悬崖菊、惟妙惟肖的造型菊,肯定会吸引许多人前来赏菊。”
“天宫课堂”第三课 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10月12日下午,市解放路第一小学组织师生收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电视直播节目,全校1500多师生参加观看。
  直播课堂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此次直播课程给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让他们在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王琴 摄
辣椒品种多样 辣椒酱上柜热卖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甄娜   秋分节气以来,本地出产的秋季辣椒红火上市,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蔬菜之一。除了本地所产的辣椒外,各种外地产的秋辣椒也紧随上市,力求分一杯羹。在辣椒大量上市的带动下,红彤彤自制辣椒酱纷纷上柜成了热销品。
1
辣椒:品种多样 价格不一
消费观潮
  “青辣椒、红辣椒、螺丝椒、红尖椒,我们这两天有6种辣椒销售。”在秦州区南明路的一家果蔬超市,摆放在显眼位置的不同形态的红绿辣椒格外吸引眼球,店主刘建军对记者说,“本地产的红椒3.5元一斤,如果买得多可以便宜,普通青椒5元一斤,虎皮椒7.5元一斤,薄皮青椒10.5元一斤,螺丝椒12.5元一斤,红青线椒20元一斤,最贵的是用来做调料的小米椒28元一斤。”当记者询问入秋后的辣椒为何身价较高时,刘建军解释说,目前虽然新鲜辣椒正值上市季,但今年上市量没有往年大,货源也少,批发价一涨再涨,尤其遇到下雨天,外地品种的辣椒价格就会出现上涨。不过,刘建军表示,虽然今年的辣椒价格略高,但是货源相对紧张,比如红青线椒,有时到批发市场进货也只能抢到百把斤。
  在秦州区坚家河市场,一位摊主向正在挑选的市民介绍着他卖的辣椒:“小的薄皮椒最辣,喜欢吃辣的可以买这种。普通的青椒都是当地产的,5元一斤。个头相对较小、形态较瘦的薄皮螺丝青椒是外地辣椒,比本地产的辣椒贵一点。这种用来做煎或炕着吃的虎皮青椒最好,每斤6元。”这位摊主告诉记者,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市场上的秋椒品种多样,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和出产数量,价格也大相径庭,从每斤5元到二三十元不等。
2
辣椒酱:提前预订 销售走俏
  一直经营送餐生意的小贺厨房自打前年推出辣椒酱后,国庆节前后便再也没有休息过,每到9月底和10月初辣椒大量上市之时,小贺便开始制作辣椒酱并为顾客送货上门。这几天,小贺对记者说,因为提前预订辣椒酱的顾客较多,只能暂停了送餐业务,将全部精力放到了制作辣椒酱上。不过,现在是制作的最后一批辣椒酱了,卖完后就没有了。
  记者了解到,与市场上许多销售辣椒酱的门店一样,小贺厨房制作的辣椒酱价格一斤30元,如果添加核桃仁一斤38元。同时,几乎各家销售辣椒酱的经营方式都是提前预订,做好后送货上门。
  在秦州区自由路经营一家餐馆的杨梅今年秋季也推出了辣椒酱业务,一瓶装有一斤量,每瓶30元。她告诉记者,为打开销路,来店里吃饭的顾客可以免费品尝辣椒酱,不少顾客尝过后临走时会买两三瓶带走,个别顾客会直接寄往外地。现在一周能卖出六七十瓶辣椒酱,销量比预想好得多。
感受非遗魅力   社团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社团活动,10月12日,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组织社团成员,走进天水66号文创园,开展了“走进文创基地,感受非遗魅力”为主题的文化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在天水66号文创园,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陶艺泥塑社”的学生们,依次参观了文创园里的泥塑、陶瓷、剪纸、面塑和古民居等,不仅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还详细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普通材料是如何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传承学校,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近年来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本次组织学生前往天水66号文创园参观和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范海波 摄
赏秋 晒秋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张玉平/文 何慧娟 通讯员杨兆康 张建强 姚升维/图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秋日的阳光普照天水山水之间,变幻的淡淡色彩勾勒出景物的细部,让恬静的田园风光,画面井然有序。
  玉米、辣椒、苹果等农作物陆续丰收犹如一幅优美的油画。在这鲜艳的晒秋和美丽的景色下,渲染出农人的喜悦,烘托秋景的壮观。
  阳光灿烂,天地间都化成一汪灿烂。天映着水,水映着天,天水,处处都是浓浓的秋意……
营房 景
□苏敏 文/图
  我在秦州城北山上,隶属麦积区渭南镇所辖的营房村,住了一年整。日夜观察基础上,自撰营房十景:北山银座、烟柳山岗、槐荫敷道、牛羊下夕、高山樱园、吕氏春秋、烟雨布卦、古道穴迹、雾凇仙境、营房观市。
  北山银座。秦州北山,有西汉末年陇西王隗嚣的皇城旧址,皇城梁再往北就是营房梁。最高处海拔1700多米,1976年建起天水广播电视调频转播台,塔座自高76米,银光闪闪,直插云端,为城市周边高山地标之一,城中北关及罗峪河谷皆可举目看到。
  烟柳山岗。营房梁上多云烟,多绿树。山峁和原秦州北大道之侧,及村头井泉处,多植柳树。从春天到秋天柳叶婆娑,妩媚多姿。冬季树叶落尽,主干兀立,如哨兵站岗放哨,如魏晋高士旷野长啸,如刑天舞干戚,有枯风景萧寒之美。
  槐荫敷道。从皇城村到营房村,一路是槐树夹道做伴的防护林带,近十公里的槐荫长廊,四月发新芽,五月开白花,光影斑驳,鸟语花香。晴天行,蓝绿交错;雾天行,如踩白云;夏天行,一路凉阴;秋天行,黄叶铺地;雪天行,童话世界。
  高山樱园。营房村与秦州玉泉烟铺村及周边村千亩樱桃基地地埂相连,本村栽植高山樱桃近700亩,三月有花,暮春有果,花白果红,满山遍野,尤其满山坡樱桃花盛开季节,暖风浩荡,烟花澹荡,花潮奔涌,身陷花海,如入海市蜃楼,恍如一场春天的艳遇,这是自然的奇迹,也是人工的奇迹。
  牛羊下夕。在离城不远的山头村,至今也能亲身体会“高高山上一群羊”与“月亮月亮光光,将老牛吆到梁上”的田园牧歌世界。在农耕式微之时,几群羊,几头牛,几个人,早出晚归,既保留了农牧业时代的几粒火种,还残存了“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古老诗意。
  吕氏春秋。中国吕姓,望出天水。商周时曾在渭水垂钓的姜子牙,从其封姓,也叫吕尚。出天水的吕姓为氐族,魏晋南北朝,略阳氐人吕光在河西建立了后凉,其一族与苻氐等形成了以天水为中心的氐人集团,并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仇池诸国,是氐族自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辉煌。唐代吕洞宾即吕岩,在秦州北山观也留诗一首。也有人说,天水吕姓祖先,元代前久居金陵城内,明朝随军派发西北,驻扎于天水、甘谷、陇西、金城等地,以抵西部战事,后定居于陇上。天水两区,现有吕家村、吕二沟等地名,原北关和中华东西路为吕姓群聚区。天水民间有这样一则谚语:“先有吕家人,后有秦州城。”营房梁上,也有吕氏一族,先是在渭河南岸窦家峡村之上的半山坡安居,村名也随之叫吕家山,后来一部分吕姓在山顶北沿的王家湾打窑洞定居,接着有户族翻过营房梁,在北坡营房村落户,现在的营房村、王家湾、吕家山村,老户都姓吕,供同一个先人,红白喜事,你来我往。营房吕氏,为研究姓氏流变和家族的迁徙,提供了一则鲜活的标本。
  烟雨布卦。高山多云雾,多烟雨。营房两个村子,一个立在堡前,一个躲在堡后,一条“S”形山道连接前后,有雾来兮,雾顺山道,刮擦着两旁的树枝与崖石,水淋淋地“S”形奔走,好像伏羲从不远的卦台山跑到营房梁上演绎阴阳太极图哩!
  古道穴迹。营房名称来历,应与军事及驻防城池有关,有人说是西汉末年隗嚣在北山建立宫室守卫士兵的住所,有人说唐代樊梨花曾在此及安营扎寨。隔世迷离,遗迹无存,但残存了不少窑洞,这些窑洞,多属于人造民居,距今二十年前,营房村人还多以居窑洞为生。吕家是最早的户,现在村上有十六个杂姓,多从前山下的秦州城、后山下的三阳川和有中国吉卜赛人的秦安货郎流徙于此,打窑定居而来。现存的窑洞,主要在山神庙后面与村委下面的两排土崖之下,存留30多个,或可叫之寒窑。王家湾住户院内后崖下,多有旧窑洞留存,村民还用它们堆放杂物。村庄中间有一条古道,为原来秦州通往三阳川、秦安、兰州的北大道,挑客从秦州城挑货物出发,到烟铺村10里,顺北山坡到营房村10里,古道边上现已半塌的一排近十个小窑洞,就是专为挑夫提供茶饮和歇足用的,类似茶饮店。崖面上,有些养土蜂开挖的小窑洞,或可叫之蜜窑。
  雾凇仙境。去岁12月9日,我就在营房梁偶遇雾凇天气。前一天下午落过小雪,早上起来有雾,崖边上的树枝、歪斜的狗尾巴草上,都镶嵌着一道道一条条一缕缕神奇的冰挂或银边,营房村到王家湾的三里野地里,柳树插上银花、松柏绽放银菊,荒坡上,黄蒿挑着冰挂,红蒿依然热情如火苗摇曳,真可称玉树琼枝漫空舞了。山之北坡与导流山之间的渭河峡谷里,以及与中梁山西北扯长对峙的罗峪河峡谷中,低谷云烟开始像人造喷泉一样往上冒,高岗树列如哨,山坡林丛如伏,梯田团团转转如八卦布阵,荒草顺风倒伏下去,禾秆以直立的样子守望着,全方位打造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雾凇世界。不到十二时,微风吹拂,云开雾散,气温升高,很快冰霜融化,世界还原如初。
  营房观市。营房梁是观瞻天水城市景观的一座天然观景台,罗峪河将中梁与皇城梁,拱开了一个120度开角冲出山谷的喇叭口,东到七里墩,西至豹子沟,东关至西关最华丽繁茂处,在村头一览无余,尤其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霓虹闪烁,波光流彩,站在营房望南山,南郭寺之上的佛塔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油灯,东西两行政区之间路灯结成光链,加之远山如卧,近山如鲸,阔大的山谷全被光明充满,沉寂的山坡全被寂静吞没,松风如涛,车流如织,天上人间都在灯火阑珊处。
东篱采菊剔红盒   □胡胜盼

  剔红漆器是漆雕的一种,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所谓雕漆,是指在经过加工的漆胎上髹涂数十道乃至几百道的中国大漆,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用刀雕剔出各种花卉、房廊、山水、人物等图案和锦文的传统漆器制作工艺。雕漆工艺除内胎外,雕刻全部在中国大漆髹涂的漆层上进行。雕漆工艺根据漆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不同,又有剔红、剔黑、剔绿、剔彩等名目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雕漆工艺起源于唐代。明代隆庆年间安徽著名的漆工黄成的《髹饰录》“镂雕第十”中记述:“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作为漆器工艺发展史上一本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著述,《髹饰录》主要记述了多种漆饰工艺技法。雕漆工艺发展到宋元时期,其工艺技法日臻成熟。在《髹饰录》中关于宋元雕漆的定位为:“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元代雕漆在唐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浙江嘉兴为雕漆的制作中心。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剔红的制作方法是常用木灰、金属作胎,将银朱入漆中制成红漆,然后在胎骨上层层刷上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的时候可以刷到一二百层,刷到一定的厚度后,再在漆层上进行雕刻。剔红的纹样图案主要是人物故事纹和禽鸟花卉纹两种,人物故事纹多表现文人生活,气氛雅致;禽鸟花卉纹立体感强,刻画精细,表现华丽。人物故事纹是剔红漆器艺术里比较常用的一种图案。人物故事纹剔红既是对文人生活状态的描摹,也是寄托雅致的一种图案。
  元代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直径12厘米,高3.9厘米,1952年出土自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盒呈圆形,外髹枣红色漆,盒内及底部髹黑漆。盒面中心雕一老者头戴风帽,身着袍服,策杖而行;后随一仆童,双手捧着一盆盛开的菊花。行云流水般的曲线做锦地,布满空间。整个画面表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盒壁刻两两相对的双线回纹。此盒为元代晚期作品,所髹朱漆较厚,为枣红色,漆质光亮,盒内及底部盒面髹黑漆,漆色幽暗,漆层厚实,漆质坚硬,剔刻犀利,雕工娴熟,构图疏朗,景物简洁,人物比例较大。《元明清雕漆工艺概论》一书对其描述如下:“盒圆形,平盖面,髹漆三十至四十道,景物下面以流畅的曲线表现行云流水,与张成、杨茂三种锦文表现天,水,地的方法明显不同。”“雕刻技法比较生硬,人物形象稍许呆板,较之张、杨的作品,似稍逊一筹。”这是元代另一风格的代表:用刀遒劲、老辣,多采用斜刀入画,线条刚直、流畅。
剔红工艺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历朝历代工匠们的守望坚守,薪火相传,凝聚着我国文化传承中特有的工匠精神与传承态度。
邮票上的金秋   □董国宾

  我爱收藏古玩,每每淘得心爱之物,我都陶醉在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之中,但收藏邮票也是我的爱好之一。金秋时节,我一次次翻阅集邮相册,一张张邮票里的金秋展卷而出,凝眸一枚枚邮票里的秋山秋水和秋果,我心中充满无限自豪和喜悦。
  我收藏了一枚1979年秋天国家发行的长城之秋邮票,面值8分。这枚邮票上,壮观雄伟的长城,绵延着古老的华夏文明,像一只巨龙呈腾空之势,从一端巍巍而去,直耸云天。起起伏伏的长城视觉效果极富立体感,又气势磅礴,在秋山中昂首穿行。放眼望去,邮票上秋色正浓,金秋时节里,漫山的金黄与橘红裹着一片片厚重的浅绿,将整幅画面写意得庄重又极富神韵,每次捧手赏之,我都豪情满怀,又充满了坚定与激情。
  2014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金秋水果邮票,我亦妥为收藏。这套邮票中的水果有苹果、桃子、石榴和金橘,这些秋实让我看到了一个饱满丰盈的秋天,看到了满满的希望与丰硕,还看到了劳动人民春播的劳作和炎夏挥洒的汗水,更看到了万人期盼的喜庆之秋。这套邮票以金秋水果为主题,苹果寓意平安幸福,桃子象征长寿,石榴寓意多子多福,金橘象征吉祥,均代表了人生中的美好与一步步走过来的喜悦和安康。每看一眼这套金秋水果邮票,我就看到秋天灿烂的阳光,感到指尖滑过的日子甜如蜜。
  武当山南岩秋色,走进2001年邮票之中,也珍藏在我的集邮相册里。南岩是武当山36岩中的一处,邮票中的南岩秋色图中,群山起伏,峰峦高耸,漫山红叶似火,秋之南岩披着金色高擎天空,其势震撼而壮观。细看去,山石兀立,苍松遒劲,云雾行走在一片片金黄之中。好一幅武当山秋日壮景。这枚邮票,把祖国的山岳揽入心胸,书写了秋色,更抒发了豪情。
  菊花是秋天的一抹红艳,我有幸收藏到邮电部1960年12月10日发行的一套菊花邮票,全套邮票共18枚,面值分别为4分和8分。此套邮票画面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将秋菊各种品种的姿色和形态细腻地描绘出来,菊花的清丽和雅致也灵动地从秋色和秋韵中跳出来。每到秋天,我的思想便走进集邮册,巧指抚摸着神态各异,在岁月中弥散芬芳的一朵朵红黄白紫的各色秋菊,喜形于色的脸庞也笑成了一朵菊花。
  为展示中国园林艺术风貌,邮电部1980年10月25日发行一套《苏州园林——留园》邮票。一进入秋季,我就轻轻捧出集邮册,将收藏多年的这枚邮票看了再看。邮票上,园林的涵碧山房秋色正浓,廊边房前一树树被季节染红的枫叶,给涵碧山房送来凉爽秋意。看过去,楼阁廊房富丽堂皇,长廊清幽雅致,披上秋色的角角落落都俊秀精巧。这枚邮票图案采用中国工笔画技法,以精细的线条和瑰丽的色彩,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留园的典雅和精致,体现了古建筑的精巧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瑰丽。
  走进邮票,走进金秋,处处闪烁着季节的绚丽和多彩,更迸发出祖国山川的壮观和一草一木的挚情,于是我的心亦博远起来。
山茱萸花 □邵 静
  看到山茱萸开花,是春天去山上茶园喝茶的时候。在我顺着主人手指的方向寻找一棵高大的久未开放的白梅花树时,看到一簇星星亮亮的明黄色,在自己的苞片中,好像一群要等待出门的姑娘,集结花簇,正准备探出头来,有些迫不及待往外冒出郁郁葱葱的花骨朵儿。
  忍不住问主人:“这是什么花呢?”
  “是山茱萸。”主人答时显露出自家茶园中能拥有此花的殊荣。我们都知道这花在别处并不多见。
  “哦,这就是山茱萸花呀!”一时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欣喜,因为在山中能突逢此花。
  哦,原来这就是秋天成果,可以入药的山茱萸呀!不禁又一次在心中赞叹着。寻思自己多年来用中药调养身体,在中药里,每每见到山茱萸的果实,于我而言总是如同一包干透褪色的果片,或是志书上的生涩文字,今天算是有缘一睹它春天的芳容了。
  在《植物志》上看到它的生长特性:山茱萸,别名药枣、天木籽,属被子植物门。通常生长于海拔400米-1500米的高地,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达四至十米。树皮灰褐色,叶对生,伞形花序生于枝侧,花萼阔三角形,花瓣舌状披针形,花期春天,果期秋天。
  花瓣舌状披针形,想想一朵直径不超过两厘米的山茱萸花朵,集成一束时,娇态、妩媚、细腻与繁华尽显,那种天地间使物花生发的奥秘,便要使人凑近细细感知才能觉察。
  大自然里草木的生长,真是参天地雨露灵气,聚合了许许多多我们难以明了的奇妙与神奇。比如,初春开放的花儿,多显黄色,有蜡梅、迎春、连翘之类;仲春的花瓣,多见淡粉或净白,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桃李杏梨。见到梧桐、紫藤开出紫色花朵,便是入夏的标志了。这时,山坡上田园里的花朵,多见紫色,如野胡麻、豆角花等。在秋季的阳光雨露里生长收获的果实,如苹果、橙、柿、山茱萸等,果实色泽便多呈红色。
  《本草纲目》记载,山茱萸“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食无毒,生山谷”。猜测,上古时,山茱萸以它红色的果实最初吸引了人类的目光。
  看过山茱萸后,隔了两周左右,遇一
个天气极好的清晨,被窗帘上的光亮叫

醒,望望窗外,这样的天气,足不染户外纤尘,绝计是把春光辜负了。宋人赵汝鐩有:“四野春工遍,柔风动赏心。踏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心里惦记山上的梅花和那株山茱萸,便又上山了。这次见山茱萸,整棵花序已全然脱开苞片的束缚,绽放出伞状花序,花蕊正在闭合的花朵里酝酿着。天气一直放晴的话,不需几日,山茱萸花便可在阳光里蓄弄它的风情了。
  在大自然中,一种美丽的花不仅会激发出人联想的丰富,也会引导人在生活里结出希望的花朵。以农耕文明的滋养一直延续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大多都能看到与山水草木有关的情感寓意。
  淮水以南的江浙地区,清明节至今仍保有采艾草、食青团的习俗。《诗经·鹿鸣》记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苹就是艾蒿一类的植物,立春后,天地间聚集起阳光雨露,艾草随春声泛出新叶,艾蒿新叶上最好的春意,便与对先祖的祭奠关联在一起。
  中国北方到端午节,门楣上插柳,采芦苇叶制作糯米、大枣包成的粽子,小孩子佩戴藿香和艾草等香料缝制的香囊。草木不仅是纪念和情缘,草木同时也是美食和卫护。
  仲秋农闲后,便到了重阳登高的时候,重阳节除了登高,古人还有配茱萸采茱萸的习俗。晋人葛洪《西经杂记》中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又有“汉高祖戚夫人每逢重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的记载。
  “蓬饵”应是当时大众喜食的黍糕一类的甜品。木本茱萸则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之分。木本茱萸性喜温暖地带,我国江浙、两广、江西云南各地多有生长,三者皆可入药。陕西秦岭以南腹地、汉中地区,因气候湿润多雨,自古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
  食茱萸因枝干布满瘤乳状尖刺,即使是鸟雀也避之不敢在枝上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此物在明代辣椒传入我国之前,是川菜辣味佐料的主要来源。食茱萸还是神奇的蜜源植物,花开时芳香异常,是植物界“招蜂引蝶”的能手。一到开花季,食茱萸盛开的山谷中各色


蝴蝶翩翩而至,往往会形成“蝴蝶树”的奇异景观。
  吴茱萸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树形较低矮。花期晚在入夏后,对腹泻、霍乱等瘟疫有特效。吴茱萸的名称由来颇为传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吴国使臣以吴萸敬献楚王,楚王见是平常草木,认为吴国戏弄他,大发雷霆,将使者赶出宫去。幸亏楚王身边有位朱姓大夫,见此情景,立即为楚王解释了吴萸的功用,楚王才知道,吴萸是吴地的上等药材,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使臣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楚王赶快召回使者,避免了一次外交的尴尬。此后,吴萸不仅消除了楚王旧病复发,而且还在楚王下令遍植吴萸经年之后,救治了楚国流行的瘟疫。楚人为感念朱大夫当日的“智者千虑”,在吴萸前面加上“朱”字,合称“吴朱萸”。后世中医又添加草字头,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称“吴茱萸”。
  茱萸被古人誉雅号“避邪翁”。到唐时,九月九日登高逢重阳,称为茱萸节或茱萸会,已是一年中隆重的重要节日。朝中大臣相邀登高赋诗,宫廷里自上而下有赏赐茱萸的礼仪。民间则是采茱萸枝,或取红色果实缝制成香囊,佩戴以避邪晦之气。妇女则喜将采下的茱萸果,以绳串成手串佩戴以驱虫,或任意点缀在发髻云鬓间。青丝乌发,配以猩红山果点缀,如同珍宝玛瑙,别有一番雅趣。
  重阳登高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离开故乡的诗人王维,在异乡长安,逢九月九日登高望远,那年那日那时,少年王维也只是初到长安十七岁的青葱少年。
  在众多的大自然草木中,茱萸何以为古人独选出作为秋思怀远的指代呢?想来不只是因它醒目惹人的颜色吧。  或许,正是吟唱不断的四时诗歌,不经意间,使我们捡拾到遗落在唐诗宋词里的浪漫画卷。那些落在掌心、落在山间道前的山茱萸,都是每一年的重阳节里我们登高望远的一份心意。
  记得那个春天,复又上山,独见山茱萸,花开山前,一片灿然……
我市举办《习近平用典》百米长卷书写活动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水美术馆、天水书画院承办,国馥茗茶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习近平用典》百米长卷书写活动”于近日在天水万寿宫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来自我市两区五县20余位中书协会员进行现场创作,以《习近平用典》为书写内容,共同完成了一百米书法长卷。当日,创作现场氛围热烈,书法家们饱含激情笔走龙蛇,以精彩的笔墨为国庆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本期,我们特选发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北宋】王安石《洪范传》  周宇春 书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李靖 书
■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春秋至秦汉】 《礼记·大学》  谢福善 书
■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战国】《荀子·大略》  安康 书
■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三国·蜀汉】诸葛亮《兵要》  张平 书
■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王斌 书
邢鹏飞中国画《南国和风》 入选2022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胡碧波】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公布2022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复评结果,天水画家邢鹏飞创作的中国画《南国和风》入选。
  此次展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民族文化宫、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承办,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喜迎二十大 讴歌新时代”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各民族精神风貌和美丽家园、党史重大历史题材等为创作内容,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艺术水准高、培根铸魂的美术作品。
  据悉,展览共初评出中国画、油画、版画550件作品入围复评,最终复评出248件作品入选,其中中国画111件、油画98件、版画39件,入选作品将于10月上旬在民族文化宫展出。
  邢鹏飞,1975年生,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现为秦州区文联组联部干部,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水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美展并获奖。
■ 入选作品《南国和风》 (中国画) 180cmⅹ240cm
“印象”小满   □ 王琪

  印章,起于信,始于艺,传于神。一枚枚印章,如一方方风景,传万世风神,载千秋讯息。居庙堂之高,彰显其权威,处江湖之远,表明其身份。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弹丸之地,风光无限。印家有云:“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
  印学苍苍,印海茫茫,印石焕彩,印玺流香,印谱累累,印人纷纷……
  吾邑后学王小满,志于印道,勤于印技。金城拜师,故里学艺。斗室磨刀,灯下琢石。练印内功,修印外身。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古为徒,以古为新,耕耘印田,跋涉印山。虽年少,刀笔驱驰已有年矣,于同龄人中卓然秀出。观其印作,虽稚嫩有余,古拙不足,方正有余,苍茫不足,然其朱文若春花灿烂,白文如猛龙吸水,金石华彩,知白守黑。印宗秦汉,印风纯正,属可琢之玉者也。
  印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小满年不满三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若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定有收获。谨祝小满贤侄不忘初心,不负韶华,逐梦前行,成就人生!
■ 开卷有益
■ 十年面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