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西晋青瓷
天水晚报
2022年10月28日

□鲁祖霞
越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其所在地主要位于越州境内(今浙江宁波和绍兴)。自东汉晚期烧制出完全成熟的瓷器,至北宋末年的衰落,它历经了千余年的盛衰演变与更替。在漫长的瓷器烧制的历史中,越窑还出现了两个鼎盛期:其一是在西晋时期,其二是在唐中后期至五代时期。特别是在西晋时期,无论在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上,越窑皆令后人赞叹不已。
尤其是西晋时期,整体动物造型和装饰类动物造型工艺,在当时非常盛行,且频频出现在陈设器、日常生活用器及随葬的明器上。下面介绍湖北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几件代表性文物。
西晋青瓷蛙纹水注(图一),高7.8、口径2.3、底径6.8、腹径10.5厘米。它是1976年(今湖北鄂城)鄂钢544号工地出土的,为盛水文房用具。其扁圆蛙形,圆管形口,堆巾蛙头及四足。水注原名为砚滴,为文房用具之一,用来注水入砚台。此物因其形似注酒壶,故名。但又因形制而有所区别,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据《饮流斋说瓷·杂具说》中所载:“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由来久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所以水注、水滴、砚滴、水盂都是一类器物,只不过因形制和时代演变而称呼有所不同。
西晋青瓷褐彩龙首灯(图二),1958年鄂城(今鄂州)西山20号墓出土,高19、灯口径9.3、盘口径13、底径9厘米,器身有多处凸起褐色点彩。瓷器釉下加彩装饰手法始于三国,晋代常见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褐色,以点彩为多,这种装饰手法后来发展为釉里红、青花等品种。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古代灯具在形制大小、材质形状、造型纹样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源于中国传统设计以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主旨的一种设计观。而作为龙的子孙,龙首灯有如此鲜明的文化符号,其中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至今仍能唤醒我们刻于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
西晋青瓷狮形烛台(图三),鄂州西山出土,高6.7、长11.5、口径2.3厘米。狮形烛台是烛台式样之一,始见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流行于唐宋时期,明代亦有制作。该器整体作狮子仰首蹲伏状,背有一浅管,与器内不通,可用以插物,全身施青釉,匀净无瑕。以狮的造型作为装饰,东汉少见。随着佛教的盛行,与之相关的狮子形象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这种不产于我国的动物,其艺术形象得到广泛流传,人们把它作为护卫者和辟邪物,起着保护主人平安、吓阻凶恶的作用。西晋时昂扬威猛的狮形器物大量涌现,以发挥其驱祟避邪的镇物神兽作用,因此狮形烛台又被称为辟邪。
西晋青瓷虎子(图四),出土于1958年鄂城(今鄂州)西山6号墓,高19、口径6.2、长25.4厘米。该器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器呈虎形,虎昂首引颈长啸,面部狰狞,头顶正中与脊背下部连一提梁,腹部刻有飞翼,用阴线刻出健壮身体的轮廓,四肢细长弯曲,露出虎爪。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明亮,是西晋早期青瓷艺术佳作。
纵观以上湖北省博物馆藏品,可见西晋时期越窑青瓷的造型,更加体现出活泼生动的特色,而动物造型更是此时最为普遍的造型。这些造型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时代个性。
西晋青瓷褐彩龙首灯(图二)
西晋青瓷蛙纹水注(图一)
西晋青瓷狮形烛台(图三)
西晋青瓷虎子(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