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教育周刊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

——略记西北抗战中的邓宝珊天水一中麦积校区高二(6)班 翟骞

教育周刊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05日    来源:教育周刊


  邓宝珊(1894—1968年),名瑜,字宝珊,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伊犁革命,自此开始了革命生涯。冯玉祥评价他说:“智勇兼备,忠诚热毅,在朋友中首屈一指。”将军作为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谈判的“钥匙”而被世人所熟知,但他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也是非常显著的——这却鲜有人提及。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沿平绥、正太铁路向西推进。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晋绥军,使地处晋陕绥交界处的榆林突然间变得混乱,但同时其战略地位也格外重要起来。榆林自古就是边塞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抗击匈奴,派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长驻此城;范仲淹也曾在此抵御西夏铁骑。此时的榆林,乃是北线抗日的军事、政治中心,是国民党在西北的重要据点。又因南接延安,与陕甘宁边区相邻,其对国民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当时的抗战形势来看,需要一个既善于协调各方关系,且在西北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坐镇其间,方能收团结御侮之功。时任国民党第4集团军总司令的蒋鼎文向蒋介石推荐了邓宝珊。
  1937年10月,蒋介石任命邓宝珊为21军军团长,坐镇榆林。邓宝珊当时尚在兰州,临行前在欢送大会上表示,定当效命疆场,誓死抗日,绝不辜负甘肃九百万同胞的殷切期望。随后他带领秘书等四人赶往榆林赴任。将军以国家民族存亡为己任,真诚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榆林干出了一番维护抗战大局、谱写国共合作新篇章的伟大事业。邓宝珊驻守榆林期间,非常重视化解国共摩擦,以维护抗战大局。1939年冬天国民党军新11旅有部队和八路军发生正面冲突,邓宝珊主动给毛泽东发电报,邀请中共派代表前来商谈解决问题。最终,八路军将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全部交还给新11旅,双方重归于好。1939年冬,蒋介石秘密发布《异党问题处理办法》,掀起接二连三的反共高潮,胡宗南更是想方设法为进攻陕甘宁边区做准备。对此延安方面秉承“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坚决反击。1940年春天日军进行大扫荡,八路军为避其锋芒,欲西渡黄河,返回延安。蒋介石想方设法阻止八路军行动。邓宝珊将计就计,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避免了抗战力量的重大损失。抗战期间晋陕绥诸如此类的摩擦事件,并没有引发国共间大规模冲突,这都和邓宝珊将军从中调和大有关系。此外,蒋介石曾多次要求封锁陕甘宁边区,邓宝珊却抗命不行。将军还命令部队维持陕甘宁边区到榆林一线公路的畅通,保护边区人员来往,保证车辆顺利出入,给陕甘宁边区获取紧缺物资以及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
  1943年6月,国民党中央电召邓宝珊去重庆开会,蒋介石专门规定了此去赴渝路线,邓宝珊说:“不指定路线便罢,指定了,我偏要走延安这条路。”邓宝珊一行到达延安当天,毛泽东特意在杨家岭中共中央礼堂为将军接风洗尘。邓宝珊如此作为,令蒋介石十分恼火。7月在黄山会面时,他警告邓宝珊“莫受邪说蛊惑,被异党利用”。邓宝珊理直气壮与其理论,反倒给蒋介石提了不少建议,两人不欢而散。不久蒋介石派亲信去榆林,企图架空邓宝珊,但将军既深孚众望,又果敢智慧,蒋介石如意算盘落空。
  邓宝珊身在榆林,处在国共斗争的最前沿,却能与共产党合作,并抗住蒋介石的压力,主要原因就是他对国共合作抗战有明确的认识,真诚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顾全抗战大局。早在1937年7月国民党兰州省党部宴请谢觉哉的晚宴上,邓宝珊就明确表态认同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
  他曾说:“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团结抗日是顺应人心的历史潮流,谁搞分裂,就只会成为千古罪人。”1939年4月赴武功会议途中,邓宝珊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两人彻夜长谈。这次会面对将军后半生的政治道路影响很大。邓宝珊曾三次到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会面,期间书信往来更是不断。他们“和而不同”,成为开诚布公、探求真知的诤友。邓宝珊还参加边区劳模大会,参观边区军民大生产成果展示,他在大会上的发言明确而有力:“我是大家的朋友!”赢得全场一片掌声。邓宝珊在延安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诚意与信心,更加坚定了他与共产党团结抗日、争取民主建国的决心。
  抗战期间,邓宝珊将军与中共高层频繁互动,他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极力避免冲突,成为统一战线的典范。毛泽东曾说:“八年抗战,先生支持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还说:“邓先生西北人望,调护国共关系,出力甚多。”周恩来也曾写诗一首:“三十年来土与尘,欣君五十刃尚新,半生革命总同路,一世交情有几人。”王震评价邓宝珊是著名爱国将领,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抗战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宝珊将军深明大义便是这种精神财富的生动写照。国共合作抗战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鹬蚌相争,只能“渔翁”得利。纵观历史,无论何时,牢牢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顺应潮流有所作为,为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者,必名垂青史。邓宝珊的做法在当时遭到国民党内一些人的反对,他却不为所动,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军曾说,历史可能会暂时倒退,但事物总是在发展,谁是谁非时间会说明问题。
  是啊!是非是原则性的大问题。无论何时,是非的标准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人类发展进步为重。在抗战中,将军作为国民党元老,始终以维护抗战大局为重,这就是以国家民族为重,以人类进步为重。将军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凭自己部队多少来抗战,只要有我邓宝珊一个人,也要联络各方,把抗战进行到底。”在将军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不分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地域不同,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人生就是一个奋斗不息的过程。”——这是邓宝珊将军在原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演讲时,诵读的罗曼·罗兰作品中的一句话,愿与诸君共勉!
  参考文献:董小平《邓宝珊将军与延安合作抗日》,《中国统一战线》,2015年第8期黄英《邓宝珊将军传奇》,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王劲《邓宝珊传》,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点评:见乡贤而思齐,邓宝珊将军乃是天水青年一代的榜样。本文以将军在西北抗战中维护国共合作的经典事例,展现了将军以国家民族为重,以人类进步为重的卓越品格,语言虽平实,但情感深挚。
  (指导教师:张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