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教育周刊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9日 来源:教育周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大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重点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领悟。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会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1.导入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魏晋门阀制度延伸到唐朝的大背景导入,开始学习这篇文章。
2.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1)标题讲解(2)作者(3)检查预习
3.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问: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为什么给他作,什么原因呢?
明确:李蟠。
原因:(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他不拘于时,学于余;(3)能行古道。
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4.研习第一段
(一)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表明中心的句子(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二)总结第一段大意
5.研习第二段
1.当时社会风气到底是怎样的?
学生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2.作者批判社会风气用了三个正反对比论证,找出来写到笔记本上。
6.通过问答学习三、四两段
问题1:既然“必有师”,那么古人是如何选择老师的呢?
问题2:那么孔子有老师吗?他是如何选择老师的?
问题3:李蟠能行古道,又不从流俗,作者赞扬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7.思维拓展
问题:文章读到这里,你们还是认为它是写给李蟠一个人的吗?
明确:(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时人)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2)写给不尊重老师的现代人。
8.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
9.作业
1.写一写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