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教育周刊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9月06日 来源:教育周刊
设计理念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意深远著称。学习该诗,就要通过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感受此诗壮阔深远的意境及诗人深沉慷慨的忧思,并尝试分析该诗时空交错、情景交融的结构艺术美。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情感基调。
2、分析意象,感受此诗壮阔深远的意境及诗中深沉慷慨的忧思,体味诗人复杂情感。
3、分析并鉴赏该诗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感受此诗壮阔深远的意境及诗中深沉慷慨的忧思。
2、分析该诗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法指导
诵读,学习从意象入手,再现诗人描绘的诗境,分析本诗结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二、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1、学生大声齐读,请同学朗读,并请同学评价。
2、老师范读,并请同学1—2位同学做出评价。
3、听朗诵录音 师生共同比较评价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1、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啸哀”、 “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1)诗眼是? (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除古人说的“八重悲”外,似乎还有一层浓浓的悲愁笼于作者心头,应是什么?(请同学讨论回答)
老师明确: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大而言之:国运衰微——国难频仍
小而言之: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更有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四、该诗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1)全诗四联,两两对偶,特别颔联、颈联,对仗工稳,用词高度凝练,表意丰富深远。
(2)对比、烘托、自诉。以“猿啸哀”烘托心境之悲;以“鸟飞回”反衬羁旅难归;“落木无边,长江不尽”烘托处境之孤独;以“常作客,独登台”自叙多年漂泊,老病孤苦;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诉体衰多病,生活潦倒艰难。
五、课堂总结(略)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同步作业上的练习题
2、 背诵该诗
附:板书设计
诵读: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诗眼:悲
悲:八重(古人)+愁
结构艺术
七、课后反思:
同学知道了从分析意象去感知诗的情感,但课堂类似训练不足,一些同学未能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