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民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40年前,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40年来,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决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伴随改革开放,科技体制改革一马当先、持续发力,始终走在改革前沿,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回顾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国人感慨万千,从最初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确立科教兴国战略,从引导自主创新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新时代创新跃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路径,这是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动力升华的大飞跃。 一、发展理念创新科学有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发展始终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全球经济周期和规律,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我国发展方式完成了由粗放式要素驱动向科学化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九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为进一步满足人民从“量”到“质”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经验支承。 40年来,面对发展进程中的重重困难,中国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吸取世界经验、不断改革创新,在全球经济格局变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形成了具有全球性参考意义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二、科技体制创新卓有成效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法宝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辩证统一。党和政府不断进行战略和政策上的提升,先后形成了科技创新政策的五个里程碑: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85年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1995年确立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2016年国家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方案,以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为根本,为科技创新解放思想,激发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方针从改革初期的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即一个“面向”,发展到新时代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国已经逐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成功地实现了很多领域的技术追赶,整体科技水平正在从追赶向并行直至领跑转型。 三、创新动力升华强劲奏效 改革开放40年,镌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历程,我国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尤其进入新时代,我国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科技创新成就。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群体跃升,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注目的重大成果。高速铁路、超级计算、超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的规模和技术实现量质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壮大,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真正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就是要全面强化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