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日报七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五龙镇:勠力同心战贫困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5月28日    来源:天水日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天水日报社提升“四力”走基层采访活动
  石洞沟村:小山村变了样
  前言:
  五月的麦积区五龙镇,槐花开得正盛,道路两边、村落、山涧,一棵棵繁茂的槐树虬枝向天,在蓝天白云下,肆意开放,空气中满是槐花的香甜。
  “美得让人心痛,穷得让人揪心。”来自江西的五龙镇公路管理所副所长郑勇民如此评价他第一次看到五龙镇。
  五龙镇,全省40个深度贫困镇之一,也是麦积区唯一一个省定深度贫困镇,2013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村2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186户9295人,贫困发生率36.11%
  为了打赢五龙镇脱贫攻坚战,麦积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上下同欲,尽锐出战,争取项目夯实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彻底拔除穷根;山涧中延伸的宽阔马路、青山绿黛中的红墙青瓦、田野中成片的花椒,农家院落里山羊成群、土鸡欢鸣,以前的荒地通过流转生金,所有贫困户在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每年参与分红;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务工收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经过干群的合力攻坚,目前全镇累计退出贫困村15个,1960户842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5%。然而尚有6个深度贫困村未整村退出,剩余贫困人口124户447人。
  “我宣誓:脱贫攻坚,我是战士;服从命令,奋勇冲锋;不打胜仗,誓不罢休!”5月13日,五龙镇召开了全区扶贫现场会。会上,五龙镇代表全区未脱贫村镇宣誓。
  这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庄严誓言,也是对最后贫困堡垒的宣战,五龙镇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背水一战”的使命感,以“兵临城下”的紧迫感和“军令如山”的责任感,举全镇之力攻坚克难,确保剩下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区一道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5月13日中午,在麦积区五龙镇石洞沟村村委会会议室桌子上,一张“未脱贫户挂牌督战作战图”平整的铺在桌子上,10户42人尚未脱贫群众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脱贫举措、挂帮责任等“清单”一目了然。
  “今年,要确保这42人全部脱贫,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发展瓶颈、脱贫出路我们都熟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在会议室隔壁房间正在做饭的帮扶队员、省地矿局一勘院干部李逢春听见有动静,来不及擦去粘在手上的油渍便迎了出来,他说,从驻村队员到包村干部,都对每一家未脱贫农户的情况如数家珍。
  石洞沟村182户827人,2013年有建档立卡户91户377人,贫困发生率45.59%。当时,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务工和务农为主,没有主导产业,收入来源单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原本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的1146亩耕地,有880亩种上了花椒苗,长成了致富树。今年4月底,全村只剩10户42人未脱贫,贫困率降为5.07%。
  在村委会门口,记者碰到了已经靠着花椒产业脱贫的村民张建国。早年,因为缺技术,家里有3个孩子上学致贫的张建国如今不仅是村里最早种植花椒的大户,而且还是村里的技术骨干。啥时候拉枝?怎么施肥?如何疏花?……这些看似简单,但有学问的问题,只要有村民找上张建国,他都会一丝不苟地现场教学。
  “家里穷,不能全靠政策,得自己想办法。前几年,我看着其他乡镇有靠着花椒致富的村民,所以就大胆尝试着种,由刚开始的小面积种植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亩,由起初的少量收入到现在的年收入十万元以上,花椒确实帮我不少。”张建国说,在果树建园的过程中,村民们都领到了政府免费提供的花椒苗子,让家家户户都种了椒园,现在村里的花椒大部分挂果,村民们的收入一年要比一年好。
  据李逢春介绍,2017年11月以来,省地矿局一勘院累计投入约100万元用于石洞沟村的建设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帮扶,石洞沟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村路打通硬化了,新的村委会盖起来了,饮水安全解决了,村容村貌美观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当下,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小巷道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我们坚信石洞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必将实现。”李逢春说。
  
舍安子村:处处都是新气象
  最近,麦积区五龙镇舍安子村村民张明太成了村里的大忙人。曾经当了18年村支书的张明太主动承担起了村里视觉贫困整治的小组组长,全村房屋外墙的美化亮化工作都由他带着村民们一起完成。
    5月13日,下午两点,当记者到达舍安子村的时候,今年66岁的张明太正在做一户民房墙面美化的收尾工作。“我自己脱了贫不算,全村脱贫才是真脱贫。能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给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出份力,作为退伍军人和老支书脸上是有光的!”张明太一边干活一边说,之前由于家里有两个人常年生病,因病致贫,后来在村里率先种起了黄芪、黄芩等中药材,有了稳定收入,2017年就脱了贫。
  张明太是村里的能工巧匠,也是中药材种植能手。他不仅被村里的合作社聘请为技术顾问,有了1500元的固定工资,还入股了两台旋耕机、3亩耕地和2000元的现金,有了多方面的收入。
  和张明太一样忙的还有去年脱贫的张跟弟,他家的一院新房当天封顶,家里的9亩花椒和2亩党参长势良好,妻子又是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一家5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在舍安子村委会,刚参加完区里组织的相关扶贫现场会的舍安子村第一书记师金金回到村里后才吃上午饭。他告诉记者,村里目前有843亩花椒,35亩苹果,116亩核桃和80亩中药材,在帮扶单位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帮扶下,村里买了花椒烘干机、党参挖掘机等设备,这让村民们省时又省力。
  “省工行今年准备投资100万元在村里开办扶贫车间,把产业链做起来,让村里的农产品能产出,可销售。”师金金说,扶贫车间起来后,在生产、储存、包装、销售等各方面都会有改观,明年村里就可以大规模种植中药材了。
  在位于村委会的巾帼超市里,摆满了各种生活、生产用品,在那里勤劳致富的村民,孝顺的媳妇,班里的三好学生等村里的优秀人物都可凭借积分换取所需的物品,全村形成了积极参加公共活动,勤劳改变面貌,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如今,舍安子村已由2013年建档立卡的60户261人,下降为14户50人,贫困发生率由46.11%下降为8.91%。产业发展良好,村庄和谐文明,内生动力强劲极,处处都是新气象,是舍安子村如今的真实写照,当前全村正齐心协力,以破竹之势攻战最后的贫困堡垒。
  
岳家湾村:一年一个新台阶
来自脱贫一线的故事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丽霞 王雪梅 文/图
  后记:
  在五龙镇采访,记者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脱贫攻坚的任务严峻而艰巨,然而无论从扶贫干部到贫困群众,大家对未来的生活都充满希望。虽然相较于其他乡镇,五龙镇在产业培育和其他方面都有着先天不足,但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打赢脱贫攻坚最大的动力,以郑勇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扎根偏远山区,感恩奋进、真抓实干,以实干实效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五龙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绿树绕村,槐花飘香,村美人勤,尽是风光。5月13日傍晚的麦积区五龙镇岳家湾村静谧又安逸。
   多年前,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靠天吃饭。村子落后破败,村路泞泥不堪,村民苦不堪言。
    几年间,产业兴起,村路畅通,村民积极向上。全村的贫困人口由原来的69户286人下降到了现在的12户48人,多数农民脱离贫困,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是什么让小山村变了样?
    岳家湾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针对干旱偏远,基础设施弱,医疗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岳家湾村第一书记孔志宏给出了答案。“村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要协助报志愿;大雪封山使党参严重滞销,我们会积极对接企业上门收购;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我们督促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精准施策,真心帮扶,村里才会越来越好。”
  记者到达岳家湾村的扶贫车间时,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成衣。贫困户颉小英低着头在认真快速地缝制衣服,她知道,手里越麻利,收入就越多。“在照顾两位老人的同时,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我很满足,这样离家近又稳定的工作,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颉小英对记者说,她丈夫在外打工,家里还种了6亩花椒,一半已经挂果,孩子现在也长大了,日子好过多了,今年定能脱贫。
  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教育帮扶等措施,岳家湾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全村产业兴起,种植花椒1100亩,核桃20多亩,中药材50亩;每年给村里的大学生2000至4000元的资助,把他们作为政策宣传的重点,并和离村大学生进行座谈,让他们时时把家乡放在心里;装路灯,修村路,促发展,岳家湾村一年一个新台阶,不管是从容村貌还是村民面貌变化都焕然一新。
  百姓事,无小事。有付出,就有回报。现在的岳家湾村,环境变得优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民风也更加淳朴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没有路到有了柏油马路和产业路,从用肩挑到开车至田间地头,从沟里吃水到自来水全部入户等等,我感受深切,内心震撼。”岳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岳文艺说,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和村民们由于贫困吃过很多苦,受过无数累,如今在政策的帮扶下,村民们终于盼到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