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日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决战决胜在今朝

——甘谷县金山镇米谷川村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综述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9月01日    来源:天水日报








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来自挂牌督战村的蹲点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
一周年特别报道
  今年,甘谷县金山镇米谷川村势必要在脱贫攻坚战的时间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摘掉贫困帽子,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给深度贫困的历史画上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米谷川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村由2013年的189户87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降为目前的5户26人,贫困发生率由52.03%降至1.55%。
  决战决胜在今朝,脱贫大考在今年。挂牌督战工作开展以来,米谷川村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和定力统筹抓好各项工作,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展现担当、贡献力量。
金山镇副镇长、米谷川村包片干部王文文:
  脱贫攻坚已经到滚石上山最为吃劲的阶段,如何攻克米谷川村这个全镇最后的贫困堡垒,我们一直在谋划思考,通过党建引领,成立联合社,创立了“辣椒红了”蔬菜品牌,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基础,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实施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学校、硬巷道、造美景,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坚持产业支撑,通过修建扶贫车间、自动温控蔬菜大棚,有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全村集体收入达到年均8万元。回顾包片工作,有汗水更有感动,只要把责任与使命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一定能够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雪梅 文/图
建档立卡户王芳斌:
  在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我流转了120多亩荒山建起了甘谷县植森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苹果产业,虽然今年全部受灾,但是得到了28万元的保险赔偿,收入与往年无法比拟,可是我并没有垂头丧气,施肥、打农药、拉剪枝样样农活都没落下。合作社不仅承载着我的致富梦,还带动着80多户农户发展产业,28户贫困户入股,80多人就业增收,所以必须打起精神加油干。感谢政策让我脱了贫,还让我成了致富带头人,现在我家有房有车,去年的纯收入50多万元,如今合作社也被评为县级示范社。
  较真碰硬“督”
  米谷川村位于金山镇西北部山区,全村下辖小王家、阴山、凡家湾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有365户1676人,2891亩耕地,人均耕地1.7亩。人口多,耕地少,发展局限性大。
  地处山区,基础设施薄弱,家庭劳动力分布不均衡,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是米谷川村的主要致贫原因,主要表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为此,今年2月18日,甘谷县委副书记孟晓龙带领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果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到村调研,并与金山镇主要领导、包片领导、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就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座谈,对米谷川村的基本情况、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班子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脱贫方案,较真碰硬,切切实实把督战落到实处。
  “2019年以前,米谷川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一直空缺。为了优化村两委班子,由本村的大学生创业致富带头人王国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镇上下派副书记1名,今年7月选聘优秀大学生为村文书,提升了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带贫固贫能力凸显。”甘谷县金山镇镇长丁军伟说,金山镇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挂牌督战工作,全力以赴高效督战,切实发挥好挂牌督战利剑作用,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特色产业发展等,一村一村筛查、一户一户摸底,及时建立问题和短板台账,落实整改措施、推动解决问题,确保督出实效,战出实绩。
  越是攻坚关键时刻,越不能有丝毫松懈。针对王小彦、王虎林等5户未脱贫户,米谷川村给每一户都做了精细的督战计划。从帮扶责任人到致富产业,从政策补助资金到参合参保情况,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录在册。
  未脱贫户王小彦家里7口人,以前,家里老人常年生病,多次住院,加之3个孩子上学,家里一直入不敷出,是典型的因病因学致贫家庭。现在,王小彦夫妻是村里的务工能手,凭着政策帮扶和勤劳的双手,盖起了让村里人羡慕的砖瓦房。
  “2018年我家享受了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为了节省人工开销,儿子选择务工回来时自己动手盖房子,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今年房子终于盖起来了,随即儿子儿媳就外出务工了,听儿子说,今年收入还不错,现在自己都开始请小工帮忙了。”王小彦的父亲王成子说,家里今年被纳入二类低保,他又被合作社聘用增加了收入,脱贫没问题。
凝心聚力“战”
  8月26日,“辛有志爱心小学”捐建动工仪式在米谷川村举行。这个投资210万元,占地1000多平方米,可供300多名学生就学的“希望工程”动工投建,将彻底解决米谷川村没学校、上学远的难题,为该村夯实了教育扶贫的基础,为决胜决战之年添砖加瓦。
  “我们村将以此为契机,动员全村力量办好这所希望小学,利用专业合作社,免费给学校师生提供日常用品,购置一部校车解决师生的出行问题,并从辣椒红了专业合作社中,每年捐出10万元奖励鼓励优秀师生。把辛有志爱心小学办成甘谷县的名牌学校,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米谷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义说,当天,每月都会到村督战的天水市副市长逯克宗亲自莅临现场督建,这使他们对村上的发展更加有信心和底气,让米谷川村的小学教育未来可期。
  看着村里的小学动工开建,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户牛喜桃感慨万千。“我的孩子小时候上学因为学校远没少受罪,现在看着家门口要建学校,村里的孩子以后再也不用冒着风雨严寒去别的村里上学了。”牛喜桃说,精准扶贫政策帮了她家不少忙,不仅给大儿子办理了残疾证,还被列为二类单人低保,其他三个孩子上学免学费,家里盖房子享受了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今年4月,牛喜桃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就业了,一个月不仅有1500元的工资收入,还能照顾好家里的残疾儿子,家里刚挂果的3亩花椒虽然受了灾,但是也得到了保险理赔。
  牛喜桃家是村里因学因残致贫的典型人家,米谷川村为了防止和牛喜桃家一样已经脱贫的建档拉卡户返贫,从“四核四防十紧盯”“3+1”“5+1”方面逐村逐户逐人进行了认真入户核查摸底,对核查出的问题及时建立台账,靠实整改责任,扎实推进整改工作。其中,共排摸出新增危房1户,目前主体已完工;共核查出二类低保需调整一户6人,现已调整为一类低保;全村共有6—15周岁适龄学生207人,其中建档立卡111名,无辍学学生;新申请精准扶贫贷款9户,其中边缘户1户,全村共有残疾人62人,全部办理残疾证;全村劳务输转46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60人……
  米谷川村除了在贫困户身上下大功夫之外,还把督战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随时掌握全村250亩苹果、1600亩花椒、200亩辣椒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受灾的协调保险理赔,发展良好的继续跟进。同时,计划治理小王家阳山坡耕地850亩,预计收益群众77户394人,其中贫困人口41户208人;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待产生收益后给已经脱贫且有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户进行分红,增加村集体积累和贫困户收入;依托合作社计划新建冬暖大棚4座,可带动150人就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持续用力“抓”
  既要发力攻克最后堡垒,也要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振兴产业、增加就业是根本之策。
  “今年,米谷川村一定要整村脱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村致力抓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抓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抓人居环境治理,抓就业增收,全村齐抓共管,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新建日光温室4座,3750平方米,配套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概算投资150万元,可增加村集体经济9万元,将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60人,受益贫困人口193户970人,目前已经完工。准备新建钢架温棚20座,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的种植、销售模式,培育蔬菜苗木,发展订单式农业,届时将实现120余人就近就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目前正在修建;种植马铃薯100亩,概算投资4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提升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贫困户马铃薯产业扶贫效益,亩均增收800元以上,受益贫困人口22户110人。其中未脱贫户王保来种植4亩,将增收3200元,未脱贫户王虎林种植2亩,将增收1600元,未脱贫户王小彦、王文生、王生成各种植1亩,每户将增收800元;建设高标准农田885亩,概算投资188万元,可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受益贫困人口70户320人。目前,项目已完成550亩;硬化村组道路3公里,概算投资12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193户贫困户出行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漫水桥一座56米,维修田家庄广场砌筑毛石护坡52.8米,广场维修60平方米,概算投资20万元;依托甘谷县旭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有机芽苗菜种植扶贫车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引导带动了贫困户参与建设种养基地,以“贫困户+合作社+电商平台+订单农业”的模式,接受订单800余单,市场反应已供不应求。目前已培训建档立卡劳动力10人,正式上岗8人,月收入1500元……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近年来,通过落实各类帮扶政策,米谷川村全村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动力电、通村水泥路、宽带网络等均实现了全覆盖。村民们都有了舒适的居住条件、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洋溢在群众脸上真诚淳朴的笑容,成为米谷川村脱贫攻坚最好的注脚。
  以前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吃饭都有问题,大儿子先天残疾,自己身体又不好,日子困难精神差,曾经一度精神抑郁。后来,丈夫参加了村里的务工培训,成了一名建筑工,两个孩子相继毕业有了工作,大儿子被列为二类单人低保,我又在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家里的3亩花椒也开始挂果,多方面的收入让家里摆脱了贫困,现在心情好了,人也精神了,抑郁症也早都好了,这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