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日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一部解读细微的佳作

——读陈江英《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来源:天水日报

夜  读  手  记
  “策问”是古代的考试题,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热点、价值观念和知识追求。由于时过境迁,当代人读起来云里雾里,很是隔膜。因而,古代的策问,研究教育史的学者涉及多一些,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关注不多。《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是陈江英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客主问答的形式,是中国文章的源头。现存最早的文章,几乎都是对问的形式,从《尚书》诸篇,先秦诸子,《国语》《国策》,黄帝《内经》等,大都运用对问的形式,《诗经》《楚辞》中对歌也不少,而汉赋更是“客主首引”。文帝的策问和晁错的对策对隋唐以来我国科举考试影响很大。吴承学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说:“试策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地位最稳固的考试文体,大致可以说,历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都离不开对策。”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五代。政治上,权德舆一生秉公持正,励精图治,官至宰相;文学上,权德舆著述丰厚,有《权载之文集》五十卷传世,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时人誉之为“文坛宗师”“一代宗匠”。因此,无论政治上还是文学上,权德舆都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权德舆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十九年(803)、二十一年(805)三掌贡举,撰写了五十道策问。这些策问,以《尚书》《诗经》《周易》《春秋》《论语》《庄子》《文子》等为命题之根据,主要借对经典要义的阐释,来考查考生对经典的理解程度,并结合经典分析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以求得解决的办法。这些策问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文化、士风的深刻思考,是他议论文中的精华,是体现他的经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集中而有代表性的篇章。
  该书作者从梳理科举的流变入手,对策问中的典故进行疏证、解读,再结合“安史之乱”后中唐经学衰微的现实,对权德舆的为文、为政、为人的思想风貌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从这个意义出发,《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是一部解读比较细微的著作。
  对权德舆策问的研究,还应当从经学发展史的角度理解。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知道,汉魏六朝以来,一方面儒学式微,另一方面则派别林立,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加之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互相攻诘,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隋、唐建立以后,为了统一的专制政权在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需要,便有了整顿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举措。唐太宗时孔颖达受诏领衔撰修《五经正义》,正是文化统一的产物。自由开放的唐代,枯燥陈腐的经学,并不为时人所看重。到了中唐,便有一些儒者,像韩愈等就痛感儒学“道统”的衰落,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权德舆的策问,可以说与韩愈振兴儒学道统的呐喊相呼应。
  正是从经学思想史的角度,《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选取了权德舆五十道策问中四十三则,一方面对其内容进行语义学层面的疏证,另一方面结合权德舆所处的时代背景,揣测其策问的意图,归纳分析其策问体现出的为政、为人、为文的思想渊源。本书的学术价值正体现在这些方面。而且作者从经学思想史的角度对经典的解读还是比较中肯的。
  另外,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价值也不能估计太高。历史已经证明,儒家文化无法催生现代科学,无法挽救百年前中国的贫弱。作为传统文化研究者,我们的任务是实事求是,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拨开掩盖在它上面的沉沙,还历史以更为真实的面目。通过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优秀文化品德的总结,使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精神领域,能与古代圣贤鸿儒相交接,可以开拓心智,培养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一要有科学精神,二要有世界眼光。《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一书的作者尽管还缺乏更为宽广的视野,但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精神和眼光。我们要把中华优秀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在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融中体现其价值,体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人类文明有其共同性,文化价值有其普世性。只有全世界人民有了诸多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权德舆策问思想内容研究》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对权德舆策问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探索、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权德舆策问的评价和理解,该书对前人未曾做过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探索,尽管存在缺点和不足,但较之权德舆策问长期无人系统研究的现状而言,还是很有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