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日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你认真的样子真美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孙镇 文/图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30日    来源:天水日报









责任编辑:孙燕芸 编辑:王雪梅
主办:综合部 电话:8212972
6
  劳动最光荣。这句话是对广大劳动者最质朴的褒奖。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市委、市政府表彰了100位劳动模范。其中,紧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火场抱出煤气罐的消防员刘兴东;扎根车间,甘做一个不生锈螺丝钉的“质量标兵”甄毅博;默默坚守数十载,为破损文物“修身、正骨”的文物修复师刘继萍,这三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劳动者,身体力行诠释了“劳动最光荣”。让我们通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向全体劳动模范致敬。

“抱火哥”刘兴东
质量标兵甄毅博
文物修复师刘继萍
  4月26日,在麦积区天河消防救援站院内,特勤班班长刘兴东扭伤的右脚踝还未痊愈,但他仍然坚持训练着单人攀登挂钩梯操。
  2018年8月30日17时,在麦积区兴陇路一家属院内,5楼一户住户家中厨房的煤气罐突然起火并迅速燃烧起来,危险一触即发,威胁到了市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派警出动,赶到现场经侦查发现,该住户厨房内已燃起大火,煤气罐正喷出熊熊烈焰,阀门已被烧毁,如果不及时处置随时都有爆炸危险。
  面对危险,刘兴东背起空气呼吸器,奔向烈焰笼罩的现场,根据自己多年的灭火实战经验,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刘兴东检查了煤气罐的燃烧情况,发现煤气罐处于稳定燃烧中,暂时不会有爆炸的危险。刘兴东当即对煤气罐进行了简单冷却,将其表面的温度降低。为了减少损失,把危险降到最低,他只身一人,不顾个人安危将喷着火的煤气罐从五楼抱向一楼空旷地带继续进行冷却,排除了安全隐患。现场视频经网络传播后,刘兴东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抱火哥”。
  “五一”前夕,刘兴东被评为天水市劳动模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火焰蓝”的队伍里展现着青春的风采。
  4月27日,记者见到甄毅博时,他正在加工产品部件。今年42岁的他,2002年8月进入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与“铁疙瘩”打交道近20年。为了撵急活、赶任务,2018年以来,他月均完成工时1230小时,工作量遥遥领先。
  甄毅博在镗床岗位干的时间最长,对于做镗工的体会最深。公司有时急活、难活来了,领导首先想到的是他。每次领导安排给他难啃的活,他都说“能成”。公司研制承重63吨的CK84160X70X63R大型产品,在主轴箱体镗序加工时,遇到非常大的难题,领导调他和几个有经验的老师傅一起进行攻关,在机械制造公司的数控镗床上,对一件高度达2米的主轴箱孔进行“绣花式”加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不但拿下了这台机床的箱体加工任务,还攻下了另外几台新产品主轴箱加工任务,为新产品成功研发立下了功劳。
  多年来,甄毅博参与完成的镗床工艺方法的小发明、小创新,以及刀具使用改进等“五小项目”和合理化建议近30项,多次被单位评选为质量标兵。
  甄毅博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勤奋认真,兢兢业业。2008年荣获“天水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7年,他在全市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一举夺得镗工状元,同时荣获“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今年被评选为天水市劳动模范。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为星火机床公司赢得了荣誉。
  4月29日一早,刘继萍走进伏羲庙内东侧的院子里,在一间房门的密码锁上按下一串数字。她推开门,穿上白大褂,戴上手套,坐在工作台前,用排刷拭去几块土陶片上的浮土。
  这里便是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刘继萍带领文物修复技师们,使一件件尘封地下,历经土壤侵蚀的破损文物重焕光辉,再盛于世。
  自1997年11月参加工作以来,刘继萍20多年里先后从事文物陈列展览、保管、保护修复等工作。市博物馆成立初期,面对新的使命和挑战,刘继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制订了修复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了天水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的申报及《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变更等工作。
  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自成立以来,刘继萍率领团队既担负本馆文物日常养护及保护修复任务,也承担着省内外其他文博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其中协助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完成了国家一级文物——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修复项目;协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对秦州区中梁镇师湾村宋金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异地搬迁保护工作。
  “五一”前夕,刘继萍被评选为天水市劳动模范。这是一份荣耀与使命。她将继续用精湛技艺诠释“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