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启示
天水日报
作者:辛怡
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30日 来源:天水日报
辛 怡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珍宝,人民之灵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攻坚克难,产生了数不清的人民英雄和一系列的光辉事迹,创造了众多的精神成果。回顾百年历史,追寻精神脉络,其中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为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先进思想理论为民族精神指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思想指引。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之后,善于学习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在奋斗目标、道路选择、精神状态等方面,为坚定民族精神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激发民族精神活力,赋予其时代意义,让中华民族精神焕发新机。由此可见,民族精神只有在切合时代需要的先进理论指引下,才能完成自我的延续和迭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才能为民族精神指引方向。
二、党的坚强领导为民族精神凝聚共识。
民族精神需要凝聚共识,否则就容易涣散和瓦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把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融合起来,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正是在党坚定正确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竞相迸发出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团结一心,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现实依据。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新时代要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构筑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人民中心意识为民族精神充实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汇集民族智慧,充实民族精神内容。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精神的承继者和发扬者,自建立之初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人是发展的主体、主因、主力。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伟大实践的人民,集中各族人民群众在广泛实践中取得的丰富智慧,是充实并切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拥有更广泛群众精神基础的民族精神内容,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自觉践行,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定稳固。
四、勇于自我革命促进民族精神焕发新机。
民族精神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要素,才能永葆生机,长盛不衰。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传承践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不仅推动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注重自身的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勇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无私无畏,有错必纠。只有在这样的党的领导下,才能培育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者系市委党校科技与文化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