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桥的日子
●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贠武军 ●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30日 来源:天水日报


才回来几天就想高桥了?一点出息也没有。接到罗庄组长罗建国的电话,我还是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想去再看看自己曾经奋斗了五年的小山村,和大伙再说说话,吃点浆水馓饭……
一
“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跑到这么远的山沟沟里来,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心里不舒坦,嘴里唠叨着,从罗庄路口往村委会走去。
“夏经理,你给我弄的是啥网络嘛,单位领导来电话我老接不上,叫我净挨骂哩。”打开手机,上面显示着“无服务”标识,一点信号也没有,气人得狠。
“啥事情?你慢慢说,别急着发脾气。”天水联通公司的夏经理突然接到陌生电话,听了半天口音才知道是我打的。九年前,是他给原来的贠记者,现在的贫困村第一书记办的这张联通卡。
“我在清水县山门镇高桥村呢,这儿一点信号也没有,你看着办。”我说,语气坚定,大有一刀两断、一拍两散的感觉。
“好,知道了。给我两个月时间让你那儿有信号,我做不到你就退网。”夏经理语气坚定地说,虽然几十万人用着哩,也不能少你一个。
果不其然,2016年11月底,一座耗资16万元的信号塔在高桥村高高建起,三大运营商的信号全部贯通。
山门镇高桥村是天水市的深度贫困村,辖罗庄、张庄、闫家、黄台、樊王、迂通6个自然村,167户731人。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户404人,当年的贫困发生率是55.26%,很高的一个“贫”数字。
我是2016年8月底去的高桥村,也是从那时担任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当时,高桥还有建档立卡未脱贫户64户300人,贫困发生率仍达41%。
城里出生、长大,在单位搞业务,没任何农村工作和基层工作经验的我,该咋样干呢?一点头绪都没有。自己申请来的,但过了不到一个礼拜就后悔了。
村委会院子年久失修,原来打的水泥地面已破破烂烂,看着让人闹心。院里靠右的墙角处搭着3平方米的一点小房子,男女都能进去,说是厕所,其实是农村人经常叫的茅房,臭味熏天、苍蝇乱哄哄地飞着……
二
“贠书记,你和单位联系联系,想点办法,我们把院子重新打一下,把厕所也修修,你看能行不?”山门镇的副镇长张志雄,当时的高桥村片长问道。
我没回话,低着头往精准扶贫办公室走,留下后面一脸茫然的张副镇长。其实,这些事,我做不了主的:要反映,还要打报告,程序又多,加上我没干过行政工作,心里实在是没底,能办成办不成还难说哩。
转眼到了2017年4月底,马上要五一放假了。我回单位把手头亟待解决的工作做了汇报。领导安排:一部分单位解决,一部分自己想办法。
那时,市区到关子镇的路正在修,旧路面刚刚挖开,尘土飞扬、泥水满地,开着刚按揭买的新车一路颠簸,到一家水泥公司时车变成了土车,我心疼不已。更让人窝火的是,跑了几趟,一点结果也没有。还好,最重要的一点是,遇到什么难事,我总会动脑子想办法。不动脑子,人也就完了。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家不行,我又换一家去求。这一次我到麦积区廿里铺天翔水泥厂,找到以前的朋友——销售部的赵部长,说明来意后,赵部长带我见了厂长,谈条件很爽快,20吨水泥被运往高桥村,再加上单位的5万元资金,罗庄组部分小巷道得到硬化,村委会阵地进行了整修,还将厕所盖成了分男女的“正规”厕所。
可以说,这两件通过自己努力,顺利办成的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其后,我也开始慢慢适应了自己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角色,与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等渐渐融合,工作顺畅地开展起来。
那一年,正好赶上美丽乡村和“四好”公路建设,高桥村可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打了一场硬仗:补植沿途公路苗木、平整新村、砖砌垃圾池。同时,建成文化广场1处,实施危房改造8户,易地扶贫搬迁21户;村内通上网络宽带,自然村接通动力电,农户安全饮水率达100%,建成200平方米的幼儿园一所,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
三
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是使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高桥村的扶贫工作量大面宽,怎样去指导和带动群众由被动变主动,解决“等靠要”的思想?我清楚地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以勤劳致富的典型,带动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好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难。
2018年11月,省、市领导来高桥村检查,随意走了一家农户,谁知这家人比较懒,屋里环境脏、乱、差……哎,不说了,我挨了严厉批评。
搞行政工作,最怕的是领导批评,何况是上级领导的批评。那次的感觉是,自己的天塌了。
尤其是大大小小的督察、检查、暗访,接踵而来……我觉得我的心情就像门窗都关上了的房间,呼吸都困难。
压力比山大,连日连夜睡不着觉,白天还得打起精神,干自己的工作。
是继续干,还是自己请退?
“工作没干好、不扎实,就是要督促你、批评你,有啥不服的?”新上任的单位领导很严厉,几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你情况熟了,工作也走上正轨,偶尔出现问题是难免的。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你如果坚持下来,打好了这场战役,你就是英雄,临阵脱逃算啥好汉?”
是啊,自己干了这么长时间,一走了之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思前想后,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干。原因简单,没那么高大上:不蒸馒头争口气。
张庄的一眼泉水有了问题,需要整修、扩建,单位二话不说,投资9万元,建成过滤池、蓄水池,并将管道通入农户家,解决了附近43户农户的安全饮水问题;部分村民院墙破旧,单位又出资打院、修墙,改善了农户家庭生活环境;每个月单位的26位帮扶责任人,至少要进行一次入户走访、了解情况,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
和我们单位一起帮扶高桥村的还有一个县直单位——清水县供销联社。联社主任张伟也很亮活:盖牛棚、建扶贫车间,不但产业提升了,还成为高桥村亮丽的风景。
四
2019年6月,盛夏时节的高桥村绿意肆意蔓延。
“你能不能歇一歇?干得自己像个瘦猴一样,钱可以慢慢挣。”我一边说着,随手将两瓶矿泉水扔在村民樊建军的手扶拖拉机上。
“贠书记你也一样瘦,还说我哩。我已经习惯了,趁现在天气好,多拉几趟砂料。”樊建军笑着熄了火,停下车后,掏出手里的烟递给我。
樊王是高桥村最南边的一个自然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剩下5户住户,房子都是自己或者享受了国家部分建房政策盖的新房。樊建军就是这个组的。
在高桥村提起樊建军,群众都会说:“人家是个勤快人,会挣钱过日子!”
今年50岁的樊建军,家里有4口人。妻子和儿子都在上海打工,两人加起来每月收入快上万元了;女儿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今年已考上研究生。
“贠书记,你知道我是闲不住的人,只要有活干,我就干去了,干一点就有一点的收入。”樊建军说。平时除了用拖拉机拉砂子打零工外,他还种了六七亩地,打下的粮食把里间房子都快堆满了,够一家人吃两三年。
樊建军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又自筹17万元盖起了新房。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他2017年就脱了贫,为全村人做出了“不等、不靠、不要”的表率。樊建军说:“将来我还要搞养殖,日子会过得更好。”
樊建军,是我们扶贫工作队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典型,也是脱贫致富的先进,以先进带后进,树典型才能促发展。
长期的贫困,使高桥村部分群众过于依赖国家政策扶持,“蹲在墙根晒太阳,坐等政府送小康”成为部分群众日常的写照。精准扶贫,仅仅靠帮扶是不够的,贫困人口才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和主体。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赵爱霞是2017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现在住着100平方米的新房子。她的丈夫闫碎银因患有精神疾病无法劳动,平日赵爱霞不仅要照料丈夫,更要照顾两个女儿,家里一摊烦心事让她对生活提不起信心。
但帮扶队员的鼓励和帮助,让她重振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驻村干部多次鼓励、帮助我家解决困难。贠书记和其他帮扶干部还自己掏钱,带娃他爸去市上的医院做检查,办了残疾证,让他享受到了残疾人生活补贴。”赵爱霞对省上检查组的人说,“帮扶干部真心诚意地帮我,我没理由待在家里不劳动,好日子都是自己挣出来的。”
高桥村的冬天,很冷。厚厚的雪落满整个村庄,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
“饭做好了没有?饿死了。”
“马上就好了。你们先上炕暖和暖和。”
不一会儿,赵爱霞和堂姐就为客人做好了4个菜:土豆丝、青辣椒、酸菜、麻菜。热腾腾的馓饭就着这几个特色菜,“呼哧呼哧”吃着,那叫一个美!不脱外衣,你都体会不到那种吃馓饭的感觉。
赵爱霞所在的农家乐,是高桥村的几户试点农家乐之一。
现在,赵爱霞的两个女儿各自外出务工,已经能替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了。“新农村的房子住了两年多了,又干净又舒服,娃他爸办了慢性病卡,药费能及时报销。因为一直按时吃药,他的病情也稳定多了。我们现在啥都不愁,日子也过得好着哩。”赵爱霞说。
贫困户王小平一家7口人的生活,主要靠女儿、女婿外出务工的收入维持。他的儿子患有大病,需要长期照料。
前年,看到同村村民们一个个日子越过越好,王小平坐不住了,主动来到村委会。
“我想干点啥,能给想点办法不?”王小平看到村委会办公室坐了一屋子的人,拘束得搓着手。
“你不是忙着里吗,咋又想起干点啥了?”我半开玩笑着问他。
“要勤快点,多挣钱呢。一天到晚闲待着也不是个事。”
“这就对了。人都想把日子过好,不想让他人看不起。”
国家的新政策——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让他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如今,女儿、女婿每年外出务工挣来的4万多元,加上王小平公益性岗位的年收入1.2万元,还有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收益带贫分红、六大产业分红、生猪养殖带贫收益等,王小平家年收入达6万多元。
五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村上在这三年里,将生猪代养、苗木代育代销、食用菌带贫等一系列帮扶项目陆续落地实施,加上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启动运营,让贫困户有事能做、有钱可挣,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这几年,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把产业发展、增产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克服发展局限性大、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
2019年,清水县盛农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资50万元,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高桥村建成占地9.2亩的香菇大棚10座,投入20万元的菌棒。同年,清水县农发公司又在高桥村投资建设了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两条先进的自动化有机肥料生产线让有机肥料、花土的年产量达1万吨。另外,扶贫车间目前已吸纳23人稳定就业,户均可实现年收入3万元以上。这两个项目都有效拓展延伸了高桥村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同期,高桥村还先后在黄台、闫家、罗庄3个自然村新建养牛小区3处,发展18户建档立卡户养牛56头。
经过层层审核、验收,2020年高桥村脱贫了。说真的,这终于了了单位所有同事的一桩心愿,也包括我。
如今的高桥村,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发生的巨变:村民致富信心大大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内生动力强劲,最主要的是,原先躺着的人被扶起来后,有了“志”。
有机肥加工、香菇种植、黄牛养殖等产业齐头并进,解决了产业薄弱、农户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另外,“种养加”一体发展产业链条初具规模,部分农户当上了产业工人。
现在,想去高桥村参观的人也多了起来。闲了,你也可以去看看,吃美味的农家饭,和热情、朴实的高桥村人聊聊这几年的变化……
(作者系天水日报社记者,曾为驻清水县山门镇高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