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让高尚师德成为人民教师的价值主流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年葆东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对教育而言,这是好事。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公众化,个别教育工作者师德问题被迅速暴露,在互联网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虽然教师队伍的整体师德问题是好的、优良的,但个别教师诸如“用椅子压孩子”“罚学生给老师刷鞋洗袜子”等诸多问题的暴露,使得师德师风问题一次次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话题。
  教师必须立“德”,教育必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最高标准,切实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正如《通知》强调,要组织各级各类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等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通过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学习,让我们的教师队伍涌现出更多的“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
  “师德之树”的培育,既离不开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自律和身体力行,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要凝聚共识,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特别是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当勇立潮头,真正承担起师德建设的主体责任。要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引导教师以案为鉴,学师德楷模、遵师德规范、守师德底线,经常抓、抓经常,系统组织、分类指导。同时,结合师德违规问题,对照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调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正面规范和负面清单,引导教师以案明纪。
  当然,教师必须“怀德育人”,但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也应当在充分关注教师之“德”的同时,让教师之“得”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始终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业绩考核、晋职晋级、评优奖励的硬性指标,让那些真正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取得育人成就的好老师,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政策关怀、嘉奖荣誉和物质奖励,让他们通过教书育人感受到职业归属感、岗位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幸福感,让固守师德,安心育人,乐于育人成为工作常态和校园正能量,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价值主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师德、尊师德,以建功立业谱写新篇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热烈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