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题记:
在嘉峪关市新华路转盘街心花园坐落着一座“钢城的开路先锋”纪念碑,碑文如下:1955年秋,原西北地质局六四五队地质员秦士伟等同志,经藏胞报矿,发现了桦树沟铁矿。同年12月,甘肃省委将该地定名为镜铁山。
为了加速勘探,西北地质局组建六三四队(后称镜铁山地质队),1500名地质勘探队员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到1958年10月,完成了桦树沟、黑沟、头道沟、白尖、夹皮沟等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了镜铁山大型铁矿,为建设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提供了资源。1980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光荣称号。
在勘探过程中,当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以及玉门石油管理局给予了热忱指导和有力支援,为勘探工作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在勘探过程中,白兴民等11位年轻的地质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嘉峪关因企设市、因关得名,是因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生态城市。从发现镜铁山矿到成为全国500强企业,一代代酒钢人在“铁山精神”的激励下,不断战胜困难、应对挑战,改革创新、跨越发展。
发现镜铁山矿
“一五”计划期间,因国家建设需要,一批批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家勘探地下宝藏。其中,在甘肃境内探明的矿藏资源主要有铀、铜、铁、煤、油页岩、石灰石等。
1955年8月,西北地质局六四五队成立了4个小分队挺进祁连山腹地找矿。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年仅21岁的秦士伟来自白银,队领导指定由他带领临时小组进入祁连山找矿,这个小组被命名为“秦士伟小组”,小组的目的是寻找露天铜矿和铬矿。秦士伟小组进山一月无收获,偶然从藏胞口中得知在讨赖河畔一个沟谷里有一种发亮的石头,又重又硬,砸碎了可以当猎枪的铁砂用。10月18日,他们在河谷中找到了“发亮的石头”,经过辨认是铁矿石。10月23日,他们在一个大山的陡壁上,发现了一条赤红色的铁矿露头带,不远处的沟坡河畔长有一丛白桦树,他们便把新发现的铁矿命名为“桦树沟矿”,并绘制了草图,采取了矿样,立即赶到另一分队驻地头道沟,向六四五队技术总负责人陈鑫工程师汇报。11月15日,陈鑫和秦士伟向附近藏民借了七天的口粮,准备了60个样品袋,由牦牛驮着再度来到桦树沟。他们仔细鉴别、勘察了矿石的成分,发现桦树沟铁矿除褐铁矿外,还有菱铁矿等,初步估量了桦树沟矿的工业价值。12月,甘肃省委在听取汇报后,决定将上述矿区定名为“镜铁山矿”。
1955年12月14日,西北地质局六三四队(1956年3月改称镜铁山地质队)在酒泉成立,芦仁槐任队长,陈鑫任工程师。1000多名勘探人员走进大山,对镜铁山矿进行全面勘探。在桦树沟区域及矿脉延伸地带,开山修路,打钻槽探。到1956年7月,大山深处已聚集1500余人,10多台钻机全部开钻。地质队提交的《桦树沟矿地质勘探报告》和《黑沟矿区地质勘探报告》等,表明桦树沟矿储量2.74亿吨,平均含铁品位37.85%;黑沟矿储量1.6亿吨,含铁品位最高55.16%,一般30%至40%。加上区域其他17个矿点,镜铁山地带铁矿石储量共计5亿多吨,可供一个年产200至250万吨钢铁厂开采四五十年。
在镜铁山前期地质勘察和后期补勘工作中,白兴民等11名地质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六四五队女队员苗淑娟,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牺牲时年仅25岁,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在桦树沟以西殉职的那座经常云雾缭绕的橙红色山峰称为“凤凰山”。
为了加速勘探,西北地质局组建六三四队(后称镜铁山地质队),1500名地质勘探队员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到1958年10月,完成了桦树沟、黑沟、头道沟、白尖、夹皮沟等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了镜铁山大型铁矿,为建设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提供了资源。
正是镜铁山矿的发现,成就了祖国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
酒钢“三上三下”
与“新常态”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酒钢集团公司的建设走过了“三上三下”和“有厂无铁、有铁无钢、连年亏损”的坎坷历程。1958年8月酒泉钢铁公司按年产378万吨钢的规模拉开了继鞍钢、包钢、武钢之后,全国第四大钢铁联合企业的设计兴建序幕;1961年初因全国自然灾害与浮夸之风,导致生活物资、建设资金供应困难而停建。1964年7月落实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按年产150万吨钢的规模恢复建设,1965年7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嘉峪关为“政企合一”的省辖市;1969年初又因中苏关系紧张等原因再次停建,主要设备被调往攀枝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公司。1970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压缩为年产100万吨铁第三次上马建设,通过“全国保酒钢、确保十一出铁”大会战,到当年9月30日炼出第一炉铁,结束了有厂无铁的历史。
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酒钢集团公司于1985年12月24日炼出第一炉钢,结束了有铁无钢、连年亏损的历史。
“六五”计划后期至“七五”计划期间,自强不息的酒钢人先后完成了炼钢、连铸、高速线材、2号高炉建设及1号高炉配套和矿山改造六大工程,形成由采、选、烧到铁、钢、材成龙配套的完整生产体系,具备年产铁120万吨、钢50万吨和材45万吨的生产能力,奠定了西北最大钢铁联合企业的雄厚基础,跃居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150位。从“八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期(1991—2012年),酒钢集团公司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政策机遇,先后实施了高速线材、高炉改扩建、矿山改造、高速棒材、中板轧钢、板坯连铸、炉卷热轧、碳钢薄板、不锈钢热轧卷板与冷轧薄板、嘉策铁路、榆中钢厂、翼城钢厂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使综合产能持续扩张、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多元创新持续突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从采矿、选矿、烧结、焦化到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完整配套的碳钢和不锈钢生产工艺流程,从而使嘉峪关本部、兰州榆中和山西翼城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具备年产铁1000万吨、钢1200万吨(其中不锈钢120万吨)、材1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国煤炭、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能源、原材料工业严重过剩,钢铁业及其上下游搞配套的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导致工业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酒钢集团公司迎难而上,把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多元发展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坚强支撑,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铁山精神”的
形成与发展
镜铁山矿是酒钢的铁矿石原料基地,矿区位于海拔2640米至3420米之间的高山井下,大气压力低于550毫米汞柱,条件十分艰苦。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酒钢时称开发镜铁山矿是“艰苦中的艰苦”。
1958年,镜铁山矿开工建设初期,建设者凭着坚强的毅力,用手打眼掘进,靠人背肩扛运送开矿物资。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数十年的创业实践中,孕育凝结出特别有耐力、特别能吃苦,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经过提炼、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
1985年8月8日,中共酒钢公司委员会作出《关于发扬和学习“铁山精神”的决定》,并在镜铁山矿召开千人大会,决定“铁山精神”为酒钢企业精神,号召全公司职工发扬和学习。
1995年8月8日,在“铁山精神”命名十周年之际,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铁山精神”的决定》,号召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和弘扬“铁山精神”,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学习和弘扬“铁山精神”作为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1997年,“铁山精神”被冶金工业部确定为全国冶金行业六大精神之一。同年,镜铁山矿被确定为全国冶金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铁山精神”由此走出了酒钢,走出了嘉峪关,走向了全国。
“铁山精神”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酒钢生产经营建设和嘉峪关市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成为全市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宝贵精神财富。在地企双方不断努力下,嘉峪关市和酒钢发展势头强劲,成绩喜人,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新时代酒钢新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酒钢技术创新全面发力,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产品研发、指标进步、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强、效益显著的技术创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产品优化升级,提高了科技贡献率。首卷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卷板在酒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下线,标志着酒钢最高端的不锈钢产品问世,打破了国外对该钢种生产、价格的垄断,减少了该钢种进口量。20Mn23AlV高锰无磁钢成功轧制,使酒钢成为国内首家一次成功冶炼、轧制无磁钢的企业。酒钢碳钢薄板厂独立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锌铝镁合金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实现国内首家工业化生产。酒钢汽车冷轧高强钢在车市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逆势突围,产品更是打入长安、北汽、东风等知名汽车企业;强势进入核电用钢领域,以新钢种开发为重点,酒钢核电用不锈钢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建设、乏燃料设备制造等。
同时,酒钢着力建设本部钢铁循环经济产业园、嘉北风光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清洁能源—钢铁—电解铝—电力—煤化工—铁合金多产业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产业链。各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相互延伸和有机衔接,达到产业链延伸、产业增值及资源高效使用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促进钢铁、电解铝、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酒钢已初步形成钢铁、有色、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六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
(嘉峪关日报供稿)
1966年,邓小平等领导在酒钢一号高炉工地视察,并与酒钢领导及工人、家属代表合影(局部)
时任冶金部政治部副主任的闫志遵在动员大会上传达党中央、毛主席对酒钢的关怀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酒钢的指示
露天采矿场
1966年3月23至24日,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及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国家计委副主任余秋里,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和中央西北局书记处第一书记刘澜涛、书记王林,西北各省委第一书记等领导到酒钢视察。
3月23日晚,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听取了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冶金工业部第九冶金建设公司副经理(代经理)、酒钢公司代经理方如玉关于酒钢建设情况的汇报。汇报会上,余秋里表示,酒钢是国家建设的重点,不要受材料、资金方面的限制,只要酒钢建设需要,都可以考虑安排。其他与会省部领导都分别在汇报会上作了表态,竭尽全力支援酒钢建设。西北五省各省委第一书记均表示,酒钢建设需要的,只要本省有,保证优先供应,要把最好的物资、最好的粮食供应给酒钢,支援酒钢建设。邓小平指示,酒钢地处三线,毛主席非常关心,要尽快建设好,不能再动摇。
3月24日上午,邓小平等中央和省部领导在酒钢招待所二楼会议室,观看酒钢远景规划图示,研究决定酒钢的建设方针、规模和进度,形成工作纪要,明确提出酒钢1968年出铁、1969年出钢、1970年出材、1971年建成。邓小平一行在酒钢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前往正在施工的一号高炉工地,同广大建设者见面。亲切接见了酒钢和参加酒钢建设的各单位部分领导干部、五好职工和家属代表600余人,并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邓小平视察期间,酒钢党委书记王文主持制定了一个全新的“三二计划”,将冶金部原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规模年产钢180万吨、建设周期8年改为投资增加2亿元、建设规模年产钢增加20万吨、建设周期提前2年。“三二计划”由西北局附上意见后直接报送中央,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3月26日,酒钢公司分别在镜铁山矿区和冶金厂区召开“酒钢建设动员大会”,共有一万三千多名职工和家属参加。酒钢公司政治部主任冉文彬宣布“三二计划”的决定。冶金部政治部副主任阎志遵作动员讲话,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对酒钢的关怀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来酒钢视察期间的指示,明确指出,1966年3月初西北局第一次三线建设委员会会议将酒钢建设确定为西北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次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又亲临酒钢,对酒钢提出了建设进度要求,这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指出酒钢建设事关国家安全,反帝反修,准备打仗,同时,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抢时间,争速度,建设好酒钢。 (嘉峪关日报供稿)
邓小平视察酒钢
镜铁山矿全景
1966年,酒钢召开万余人参加的酒钢建设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