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日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民国二十三年的话雨轩雅集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3日    来源:天水日报

  □ 高小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33岁的陇上著名学者、时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的冯国瑞奉亲归里。
  这是冯国瑞29岁应邀去青海担任省通志馆馆长后,首次返回故乡秦州。和四年前相比,此时的冯国瑞,仕途通达,学问精进,可谓衣锦还乡。他在秦州,或谒师,或访友,或游历,或题咏,极一时风雅,所做《展哈蜕庵墓》《王了望轶事》《秦州杜诗石刻记》《慰景庐记》等诗文,流传甚广。特别是期间邀请师友于炳兴火柴公司花圃举办的文酒之会,大有苏东坡“西园雅集”、王羲之“兰亭雅集”之遗风,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这次雅集的地点选在炳兴火柴公司的后圃。炳兴火柴公司是甘肃最早的现代民营企业,于民国八年(1919年)由哈锐、胡子瞻等人合资创办,生产“雄鸡牌”火柴,厂址在东关福林巷(又名瓦窑巷,即今合作巷),具体地点一说在合作巷杨家背后,一说在合作巷原黄家烟房。此二说或即为同一说,表述有别而已。笔者向地方文史界老前辈窦建孝先生请教炳兴火柴公司的故址,窦老说,在今秦州区防疫站对面,北园子附近。
  有关炳兴火柴公司的“后圃”,时人笔记描述无多,当为该公司的园林式建筑,比较私密,相当于今人的“会所”,但无疑更有文化气氛。观民国诗文,非饱读诗书、文思泉涌者,似不得入内也。哈锐曾为此后圃题联两副:
  其一曰:
  藉此涤烦襟,与素心人听水看山,吾庐可爱;
  得闲学老圃,从多事外闭门种菜,一壑能专。
  其二曰:
  藉此涤烦襟,忆十载前走俗抗尘,衣冠桎梏;
  得闲学老圃,辟数弓地闭门种菜,城市山林。
  (《哈锐集》,胡圭如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老圃”,指种植园圃的人。“壑”为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比喻归隐山野、纵情山水。从以上两联可知,炳兴火柴公司的后圃,有山有水,有庐有亭,可闭门种菜,涤尽烦恼,是一个城市中的山林。冯国瑞的恩师哈锐为营建这一后圃,付出了巨大心血。冯氏曰:
  话雨轩者,吾师哈蜕庵先生之诛也。先生驰誉燕市,筮仕锦城,蜀道归来,家山偃仰。胡丈子瞻与师尝渝州邂逅,沧海襟期,送老白云,呼觞绿野。莳花种树,凿沼构亭。野史人间,慨生金源之季;巴山夜雨,每触玉溪之吟。话雨名轩,榜书作记。惟时杖藜躬侍,风月忘年。
  (冯国瑞《话雨轩小集诗录序》,摘自冯国瑞《绛华楼诗集》小注)
  “诛”,此处不通。笔者手头的《绛华楼诗集》是冯家的整理本,错漏处在所难免。民国年间的《绛华楼诗集》和《话雨轩小集诗录》,传市图书馆有藏,笔者查阅未得,故无法对照原版校勘。分别请教汪开云先生和刘雁翔先生,均认为“诛”当为“轩”或“筑”之误。考虑到排版时会使用拼音法输入,故“筑”字更有可能,也更切意:“话雨轩者,吾师哈蜕庵先生之筑也。”
  “燕市”,指北京。哈锐是光绪朝的翰林院庶吉士,获得科举场中很高的学衔,是穆斯林中的著名翰林,故谓之“驰誉燕市”。“筮仕”,指出仕做官。哈锐先后做过四川璧山、宜宾、乐山知县,故谓之“筮仕锦城”。蜀道归来后,受到家乡父老的尊抬,此即“家山偃仰”。哈锐1917年归家途中,与天水商人胡子瞻邂逅于渝州旅馆,谈及天水创办实业一事。后来两人成为生意上的伙伴,抵里后,共同创立了炳兴火柴公司。“沧海襟期,送老白云,呼觞绿野”,极言交往酣畅、投机。后圃整修一新后,哈锐亲自题写了“话雨轩”的榜书。“话雨轩”之“雨”,笔者认为,来源于“巴山夜雨”,客居蜀地又逢夜雨缠绵状。故此,“话雨轩”纪念的是哈锐与胡子瞻的渝州邂逅,这次邂逅成就了一段翰林办厂的美谈,后来又成就了民国二十三年陇右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
  1934年,当冯国瑞在此设文酒之会时,营建话雨轩的哈锐已去世两年。“名轩者吾师,一翁脱然化。残蝉与苦蟋,是处增喟咤。”(冯国瑞《话雨轩小集分韵得夜字》,以下简称“冯诗”)鸣叫的秋蝉与蟋蟀,为话雨轩平添了一些感慨之意。此时的话雨轩,藤萝依旧,池馆未荒。“青山排闼,红树成蹊。起秀岭之松声,留夕阳于木杪。宛西苑之图坡老,野服当筵;眄南郭而怀杜陵,疏钟远寺。霜繁菊健,荷败藕腴。”(冯国瑞《话雨轩小集诗录序》,以下简称“冯序”)于是,冯氏小集邀朋,读画晴窗,裁诗即席,“虽愧兰亭秋禊,鸿雁着行;未殊莲社流风,尖叉斗韵。”(冯序)
  冯国瑞主持的这一风雅之事,沿自古人,称作“修禊”,是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出行有“秋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王羲之主持的“兰亭修禊”,时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所以,冯国瑞所言“兰亭秋禊”,表述是不当的,应为“兰亭春禊”。莲社,是以念佛为主旨的团体。东晋慧远大师居庐山,与僧俗十八贤人结社念佛,同修净土,寺中有白莲池,因号莲社,嘉此社人不为名利淤泥所污,喻如莲华,后结社念佛者亦多以此名之。
  由此可知,冯国瑞于民国二十三年召集的“话雨轩雅集”,是以古人的“兰亭修禊”和“莲社流风”为效仿对象的,暗含着不俗的精神追求。其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除冯国瑞外,周秉中(仲时)、赵绍祖(尧丞)等地方文化名流悉数参加。这一天,“山城秋雨积,久踬羲和驾。开霁重阳后,残菊雨所赦。”(冯诗)“踬”,阻截的意思。“羲和”,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霁”,天放晴。原来,这次文酒之会,是在高秋甫霁,即山城天水下过一场秋雨,刚刚放晴之际举行的,时间在重阳节之后,残剩的菊花是秋雨的特赦。周秉中诗作中,也对其时情境有描述:“深秋池馆菊能奇”“草树竞妍新雨后”。
  “旧游集一轩,满目触桑柘。忽慕阮步兵,沈醉十日暇。安得庾信居,征尘于兹卸。高咏集群贤,兴歌亡丑姹。喜成雅集图,题诗聊补罅。”(冯诗)“桑柘”,桑木与柘木,或指农桑之事,此处意谓园林之美。“阮步兵”,即阮籍,他曾为步兵校尉。司马懿独专朝政时,阮籍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常以酣醉不醒的办法放浪佯狂,最后得以终其天年。“庾信居”,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此处用“庾信居”之典,意思是说,恩师蜕庵先生已经不在了,但旧游集于话雨轩,高谈阔论,忘了“丑姹”(丑陋怪异)。“卜平原十日之欢,婆娑乘兴;累长庆连编之什,酬和飞笺。往事如斯,感同蕉鹿;斯人云逝,岁忆龙蛇。”(冯序)“平原”者,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平原十日之欢”亦称“平原十日饮”,表示朋友暂住欢宴。“蕉鹿”,蕉,通“樵”,指柴草,后人常以“蕉鹿”借指梦幻。诗里诗外,怀念哈锐的情绪甚为浓厚。
  话雨轩小集后,冯国瑞“因录老辈耆英之诗,少年同学之制,以韵为次,胥著于篇”,将吟章辑为一册《话雨轩小集诗录》,并作序,从中可见当日盛况。冯国瑞的序作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十九日,他通过此序相励座中诸子,让大家明白,“沈陆狂澜之际,其未容天放闲人也哉?”“沈陆”,指国土沦丧。日本自1931年起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当此“沈陆狂澜”之际,世间不能有闲人,读书人更当有自己的襟怀、抱负与责任。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以冯国瑞为代表的陇右民国士子,为文为人淳厚典雅,有很自觉的反省意识,击钵赋诗、游宴不息之时,还不忘家国责任,此等兴会淋漓之中的旷达深远,至今使人仰望。
旧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