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日报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关注天水海绵城市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建设海绵城市让天水更美丽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6日    来源:天水日报
  【编者按】
  什么是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近日,在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举行的2021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竞争性评审中,天水市脱颖而出,被确定为首批示范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有何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新理念、新技术?给市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日前,记者就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为读者带来“关注天水海绵城市建设”系列报道。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黄虹 张彬霞

  日前,2021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在财政部官网公布,天水市名列前20名首批示范城市。
  记者从市住建部门获悉,天水此次入选示范市名单,与建设者根据天水地域条件持续推进海绵城市方面的建设不无关系。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形为两山夹一川一河,东西狭长,西高东低,主城区位于藉河、渭河的河谷地。平均气温7.7—10.9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4%,平均年降雨量501.9毫米,近三年平均降雨量606毫米,年均蒸发量1338.5毫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平衡,容易形成春旱夏涝。
  “以前一下暴雨,路上全是水坑,我家门前的这条路简直就是‘水流成河’。”家住秦州区桃园路的李国林说。
  李国林所说的现象正是各地层出不穷的城市内涝问题,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城市绿地逐年减少,导致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市政管网不堪重负,往往逢雨必涝,影响着城市水资源安全。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人们的视野。2014年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设立首批试点城市,2017年海绵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海绵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陈海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简而言之,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陈海说,“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主要强调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合理利用水资源,2015年以来,天水市按照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求,全面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防灾减灾工程,全面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强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我市先后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廊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等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制度措施40余项,出台了城市堤防、防洪防涝、地下空间、排水节水等15项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等10余项技术标准,用于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市区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超过46亿元,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超过210亿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建设目标分解为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8大类26项指标,并全面实现量化管控。”陈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天水紧紧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建成污水管网152公里,透水铺装148万平方米,改造小巷道315条,实施城区河道综合治理蓄水200余万平方米,7个易涝点和2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有效地将近5年实施的26个城中村改造、63个棚户区改造和11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融入海绵元素,同时积极实施了城区引洮供水工程、藉河生态治理一期二期三期、翠湖公园、黑臭水体治理等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极大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已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为实现全域推进目标任务,我们提出城市区域55%的建成区在示范期末实现海绵城市达标,县乡区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综合运用规划、机制、工程等多手段逐步进行改造,在2030年前实现全域达标。”陈海说。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工程。青山吐翠,绿水含笑。
  “依托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陈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