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故 里 巩 义 市 纪 行
天水日报
作者:刘大有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6日 来源:天水日报


□ 刘大有
地 理 志
庚子中秋前,我乘车沿杜甫曾游历过的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万丈潭到达同谷(今成县),途中的仇池、石龛我早已去过。然后从成县到徽县栗亭、木皮岭,此处陇山蜀水的天险,正是李白诗中所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杜甫经此亦发出“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惊叹。当年诗人拖儿带女一行数天的艰苦行程,而今天堑变通途,乘车几小时便可抵达。在饥寒交迫的逆境中,诗人发奋拼搏,在秦州(含同谷)4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一百一十七首诗,几乎每天一首。
进而到两当欲访“吴十侍御江上宅”,怎奈连日大雨,不得不终止此行,改道凤县乘列车到宝鸡,进而转车东行杜甫故里河南巩义市,算是旧愿已尝。巩义市地处陇海铁路洛阳与郑州之间,因四面有雄关为屏障,古称巩县。源自陕西洛南县的洛水在此汇于黄河,两条名水有灌溉航运之利,东来汇合巩义颇为壮观,并发展成了河洛文化,为当地八景之一。
巩义市山少川多,沃野看不到边,由于地势低,气候比天水暖和,一年农作物两熟,是河南富庶之地。1991年改县为市,矿产丰富,工业发达,已入全国文明城市五百强。
杜甫故居在旧城旁边的南瑶湾笔架山下,杜家数辈在朝为官,又是书香门第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诗人,可见家学渊源。杜甫从小就受到“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的严格家教,他立志“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清词丽句必为邻”。
杜甫幼年丧母,一段时间由洛阳的姑母抚养。尽管他一生多在艰难中磨练,但穷困疾苦却未压倒他,最终他成为古今人们公认的诗圣。其故居已是中外学者拜访杜甫的圣地,也是当地学生受教育的场所。
在众多的新设施中,还是当年杜甫诞生的那孔窑最受我的关注,也倍感亲切。因为陇、陕、豫三省处黄土地域,昔日人们普遍选择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诗人在秦州见旧友赞公住窑被美称土室。巩义名人刘镇华、常香玉故居,仍保存数孔砖砌的窑。杜甫在秦州多看到西域东传的葡萄、苜蓿,而今巩义多石榴和大枣,前者是泊来品,后者则土生土长。
天水人把馒头叫馍,陕西人、巩义人也是这个叫法。据朋友讲,山东人也叫馍馍,可见黄河上下风俗一脉相传。天水人说办事行不行,巩义人讲中不中,杜甫故里的语言更洗练。
杜甫故居设有专室介绍他的生平,栩栩如生的塑像增加了直观效果,仿佛拉近了诗人与我们的时空。生平介绍提到,杜甫在陇右秦州的落魄困苦造就了他的秦州记行诗,可谓炉火纯青,古今中外学者多有评赞和引用。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五2—3页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抗战时期,曾来天水办“工合”的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是一位喜欢收集中国文物的诗人。1989年5月,他在北京写了25句七言古诗《杜甫吟》,其中两句专吟杜甫在天水的诗勒碑石:“脱却青衫掘薯蓣,秦洲冬日暖脊肤”,此碑现立于邙岭杜甫墓上。另外,数位日本学者也有诗纪念。目前,德国、美国研究杜甫的学者紧锣密鼓地研究出书,杜甫的诗集已被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1961年,杜甫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全国现有8处杜甫的衣冠冢,关于纪念诗人的祠、堂、馆等设施更是层出不穷,真是“杜甫淹留地,处处有草堂”,可见古今人们对杜甫诗作的崇敬。宋人评他的作品是“史诗”,是“图经”,他不仅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知识之渊博,可称得上是唐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诗作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更属于全人类。
巩义市民风淳厚,我专程拜访了来过天水的“杜学”专家姜海宽先生,还受到了几位学人的接待。匆忙之中,品尝了地方小吃“胡辣汤”和天水一锅面似的“糊涂面”,算是另一种民俗。
我在巩义市短暂的几天时间里,浏览了巩义市博物馆诸多瑰丽的藏品。当地是洛阳唐三彩的制造地,唐白瓷、唐青花瓷令人大开眼界,两尊眉清目秀、体态丰满的贵妇人俑,釉色雅素、衣纹流畅,不失为丰肌秀骨盛唐宫廷佳人的缩影。那些雄健的三彩马俑、嘶鸣的彩驼俑,宛如再现了杜甫秦州诗里所描写的诸种西域名骏,如大宛马、天马、汗血马等神骥。来到久仰大名的巩县石窟,它是北魏皇家寺院,因独有帝后礼佛图的深浮雕而脍炙人口。石窟中,一组完美的盛唐小型造像,据说洛阳宏大的奉先寺造像取样于此。而双首佛、优美的飞天舞乐伎均是神品。偃师离此很近,玄奘出家慈云寺,东汉两位西域名僧主持寺院。
了解当地如此深厚的古代文化,只有这里才是诞生诗圣的温床。后来,李唐改换为赵宋,又特选风水宝地的巩义市为大宋的七帝八陵,是赫赫煌煌的皇塚群所在地,难怪杜甫的故乡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