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日报六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童 心 向 诗

——诗人汪渺与孩子们分享《白马史诗》创作历程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郭琦
  “亲爱的儿童们,大海见了你们,宁愿放弃做大海,也想做你们眼中的一滴水,因为你们眼中的纯真,感染了大海,她也想回到童年。亲爱的儿童们,月亮见了你们,宁愿放弃做月亮,也想做你们眼中的亮光,因为你们眼中的纯洁,远远圣洁过了月光。”这是诗人汪渺为了和新华门小学的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作品《白马史诗》而作的一首诗。
  夏日的一个下午,在新华门小学人民路分校二楼的会议室里,近30名小学生手捧着《白马史诗》,向作者汪渺提问或畅谈自己的读后感。汪渺和孩子们谈起了这本书的创作历程,他说为了这部一万行的《白马史诗》,自己专门到白马族山寨进行了采访,此后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对白马族文化和其民间传说进行整理,并融合陇南和天水两地民歌,花了两年时间才真正写成了这本书。
  《白马史诗》这本书里不但有奇特的想象,且小说故事性与诗歌抒情性兼备,这些引起了孩子们在阅读时的极大兴趣。该书讲述的是青蛙出身的阿尼嘎萨修炼成英雄,拯救白马国、拯救自己的故事。书里的一些场景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成了孩子们此次分享会上热议的话题。六年级七班的刘星媛率先举手说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认为《白马史诗》是一部非常好的诗歌作品,里面融入了很多白马族的元素,能看出作者对这本书充满热爱,书里的剧情转折部分非常吸引人,比如书中前半段极力描写的大恶人几哥比过,却在最后改过自新,成了一个好人。那个有着一腔热血的少年,在最后成了白马族的王。为什么主人公阿尼嘎萨从自己父母手中接过的不是镰刀而是那把斧子,这是否可以体现出您对当今社会和平的一种呼吁。”紧接着,六年级四班的黄梓烨也发表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之前我不知道有白马族,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到很震撼,他们虽然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没有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故事都是通过唱词来传唱,这种唱词非常宏大,因为几千年的历史都在这些唱词中沉淀了下来。一开始主人公是一只青蛙,但是也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人的情感和思索。在他作为青蛙的时候,很多人瞧不起他,但他不怕任何困难,最终靠着自身的努力和家人的鼓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且坐上了白马王的宝座。虽然白马族已不复存在,但他们民族包含的这种情感却非常打动我。”
  听着孩子们真挚的话语,汪渺频频点头微笑,他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孩子们的感悟,一边不时停下来和孩子们交流书中的人物情感描写。在谈及写作过程时,他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如何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他讲起了自己的童年,甚至谈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经历,并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书中的故事细节作比较,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生活远远高于艺术。生活就像自然一样博大,而艺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只有敬畏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汪渺与孩子们的亲切交流赢得了阵阵掌声,他希望孩子们在写作的路上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保有一丝善良纯真,在跨越重重困难后建立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
  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孩子们仍意犹未尽。有孩子问及汪渺对他们今后写作的建议时,他说无论生活还是写作,要永远保持朝气,遇到好的作品一定要反复地读,在阅读中寻找共鸣,在吸纳各种知识的同时,要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他还和孩子们谈论了自己未来的写作计划。“虽然目前为止,我没有写出很多成功的作品,但是我在默默坚持等待时机,有了同学们的鼓励,我会继续认真写作,将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 天水文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