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7 版:日报十七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下好党建“一颗子” 激活振兴“一盘棋”——麦积区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直接影响一个村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方能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麦积区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抓重点、破难点,强基础、固根本,持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一支支党员队伍担当作为,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在党建统筹引领下,一个个文明、平安、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正在缓缓走来。
  
夯实基础 筑强堡垒
  6月16日清晨,一场大雨刚过,麦积区利桥镇秦岭村绿意盎然,空气里淡淡的清香直沁心脾。此刻,秦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师方平拖着一身疲惫、穿着一双湿漉漉的鞋子回到了村委会。
  因为昨晚的一场大雨,师方平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忙着查看村里的木耳种植扶贫产业园、清理河道,生怕大雨会毁坏了村民的致富产业。
  自从去年初来到秦岭村,师方平便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新战场”。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实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连轴转,脚步不停。
  “我是一个老党员,也是土生土长的秦岭村人,重新回到老家,也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自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就告诉自己,既然扛起了这个担子,就必须有担当、有责任心,一直扛下去。”师方平说。
  选好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建好一个村。秦岭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通过多方引源,结合村情民意,将群众基础好、思想品行优、作风实、懂经济、会管理、党性原则强的致富带头人选入村“两委”,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和村妇联主席进村“两委”,进一步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为带领全村各项事业发挥“领头雁”效应。
  近年来,秦岭村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对表对标,靶向发力,一方面,聚力“强规范”,大力推进基层党支部达标建设和创优活动,全面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聚力“强作用”,探索党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机制,最大化释放组织正能量,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是夯实村党组织建设,筑强乡村振兴基层堡垒的一项举措。为此,麦积区深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建设,从乡镇项目人员中公开选聘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26名。同时,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公开选聘233名大学生村文书,全区379个行政村实现大学生村文书全覆盖。并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区315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实现“一肩挑”,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梯次结构更加优化。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已经扛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旗……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在秦岭村木耳种植扶贫产业园,整齐得摆满了一大片白色菌棒,菌棒上的每个小孔都有黑黝黝的木耳钻出来,或大或小,竞相生长,成熟的木耳黑亮肥厚,非常惹人喜爱,基地里,几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黑木耳。
  近年来,利桥镇紧紧抓住东西协作帮扶政策机遇,先后落实天津市西青区对口帮扶资金480万元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在秦岭村建成占地150亩、种植大棚140座的利桥镇木耳种植扶贫产业园。产业园采取“联合社+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吸纳贫困户务工学习技术、获取劳务分红、参与效益分红的方式带动全镇461户贫困户参与木耳产业发展。
  “黑木耳比较大的才能采摘,采摘好的菌棒要放到指定地方。”人群中,一阵声音划过,这声音来自于李进娥。
  李进娥是产业园聘请的工人,和其他村民无异。但渐渐地,李进娥成了产业园的“联络员”和“技术员”。每次产业园需要工人,李进娥便挨家挨户地去联络村民,组织村民统一到产业园劳动。因为勤奋好学,李进娥也掌握了木耳种植、采摘的的技巧,每次劳动,便不由自主得当起了“技术员”。
  李进娥告诉记者,秦岭村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采用分红与基础工挂钩的弹性分红机制,要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必须到产业园务工,每户至少10个基础工,不足10个的在分红时按不足次数减少分红,杜绝了“养懒汉”和“一股了之”的问题。“我是名党员,也是村里的妇联主席,我帮大家干点事是应该的。”李进娥说。
  在实施产业振兴战略中,秦岭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近年来,木耳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巨大效益。据悉,今年秦岭村计划投放菌棒40万棒,预计实现产值200多万元以上。此外,秦岭村还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和中蜂养殖及中药材种植产业,肉牛存栏年均保持在800—900头,每年出栏100头以上,实现产值100多万元。养殖中蜂500——800箱左右,4——5月份,最多达到900——1000箱,每年能实现产值6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通过党建引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样的兴村富民佳话在麦积区不断涌现。截至2020年底,全区果品种植面积达66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14.5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亩。
党建引领 点“靓”美丽乡村
  夏日,漫步于麦积区胡家大庄,纯朴和谐的民风扑面而来,百年古建与修葺一新的房屋相互辉映,放学归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萦绕耳畔。看那庄边,匠人们正在利用废弃的旧瓦,以象征八卦的装饰图案设计打造着文化墙。
  胡大村党委书记胡云看着眼前的美丽村庄,心里掩饰不住的喜悦。
  “这些年村党委一直把夯实党建基础作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典范。”胡云说,胡大村先后获得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6项国家级和诸多省市区级荣誉。
  据胡云介绍,胡大村累计投资859.35万元,实施了胡大村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完成2800平方米清池生态公园主体建设工程,硬化村组道路和产业路11.1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41盏,绿化美化村庄主巷道40条,修砌护坡、墙体改造及粉刷300平方米,完成山荒地绿化375亩,栽植景观、绿化苗木5600余株,人居环境得以大力改善。同时,为了传承文化,焕发古韵新貌,胡大村科学规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形成以村落、街巷、传统院落、历史建筑、空间环境为重点的保护体系结构和“一带、两轴、三片、两心、多点”的古村保护格局。
  村容村貌的“外在美”很重要,“内在美”更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除了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外,还包括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这也是我们党委一班人努力的方向。”胡云说,近年来村里整合文化项目资金40万元,改造提升了320平方米集文化舞台、电影固定放映点、村民议事大厅、道德讲堂、民俗大院为一体的公益事业活动场所。并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设立“红黑榜”,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渐渐地,古老村落也焕发了新的气象。
  胡大村是麦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麦积区用“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村党总支作为基层党员群众的主心骨,依靠党组织龙头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让美丽乡村在麦积大地上串联出一幅幅图景。如今,一个个美丽乡村正让繁衍生息于此的农民群众,享受着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