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美家园展笑颜——麦积区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亮点纷呈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6月16日,雨后的麦积区,纯净、空灵,愈显山清水秀。行走在大街小巷上,赏心悦目,怡然自得,“陇上小江南”之美韵尽收眼底。
近年来,在麦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及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麦积区环卫工作取得了有力、健康发展,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步伐得到了进一步加快,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环卫工作水平创新高
从天际露出鱼肚白,到夜间华灯初起,不论在繁华闹市区,还是在生机盎然的乡村,随处都能见到环卫工作人员的身影。
“我们身边的环境真是一年比一年好,空气清新,路面干净,即使在下雨天,鞋子也不会溅到污水。”谈起城市环境卫生变化,早晨在翠湖公园晨练的市民吴先生向记者说道。
山绿水清,环境优美,已然成为了麦积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麦积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锋斌告诉记者,以前,不论在城区还是在乡村,环境保洁主要依靠环卫工人在街头清扫进行。如今,在城区里,主要使用大型清扫车来清理垃圾,环卫工人日常在街头拾捡烟头、纸屑等,既保障了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提高了日常环卫工作量。
“近年,我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环卫公司北京环卫集团开展城区路段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等工作。”张锋斌说,按照市政府与北京环卫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2018年1月,北京环卫集团正式进驻麦积区,接管道路清扫保洁人员450人,车辆64台,道路63条,作业面积248万平方米,公厕运维41座,运维东片乡镇西坪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生活垃圾1座。
张锋斌表示,工作中,麦积环卫中心积极转换工作角色,强化对天水京环公司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天水京环公司强化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环卫设施管护等日常管理工作,每周五开展一次大扫除,集中组织车辆、人员对沟渠、护栏,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治,清扫保洁作业质量逐步提高;督促加大沿街的垃圾收集和清运频次,及时清理垃圾库、中转站和垃圾池的积存垃圾,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坚持每月集中对各片区作业情况进行两次拉网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城区环境卫生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据张锋斌介绍,目前,全区已全面实施城区道路日常机械清扫、除尘、喷雾抑尘和循环洒水降尘作业,日清扫保洁作业面积由228万余平方米增加到295万平方米,路面清扫保洁率达到100%,机械化清扫率由80%提升到85%。同时不断规范垃圾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对沿街垃圾坚持每天“定时、定点”流动收集,城区生活垃圾“随满随清”,清运率达到100%;新增设有污水收集箱、多重密封的新型压缩式垃圾车8辆,有效避免垃圾和污水沿途撒漏等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建成并启用中滩生活垃圾填埋场及中节能天水循环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全域无垃圾治理见实效
整洁的乡间小道、惟妙惟肖的艺术绘画、视觉冲击感超强的文化广场、沿街摆放整齐的垃圾桶……网红“打卡地”甘泉镇甘江村连日来虽然游客爆满,但整个村庄依旧干净清新。
张锋斌表示,自2017年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实施以来,该区先后制定了《天水市麦积区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方案》《天水市麦积区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2017年—2020年)》《天水市麦积区全域无垃圾治理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村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进行了规划。
“为加强我区全域无垃圾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实现全域无垃圾治理的长效管理,我们制定了麦积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麦积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麦积区村庄保洁制度等。”张锋斌说,截至目前,全区共组建了394支村镇保洁队伍,有保洁员3430人;配发分户垃圾桶95287个,大垃圾桶4566个,挂车垃圾桶4351个,压缩车配套斗151个,垃圾收集车98辆,三轮车140辆,手推车708辆,压缩车59辆,基本上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其中元龙、中滩等镇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村镇垃圾收运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区上主要领导及各相关单位、各镇、街道办主要负责建立了微信群,及时交流工作进度和经验做法,发现问题随时上传、督促整改;健全全域无垃圾“户分类、村(社区)收集、镇(街道)转运、区处理”工作机制,按照“一周一督查通报、一月一总结一排名”的工作要求,对全区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进行暗访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反馈,督促整改,让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以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村里头,手里头有垃圾时会随手扔掉。这几年,村里设有大垃圾桶,户里也发放了小型垃圾桶,平时隔三岔五村上干部也会做爱护环境的宣传,耳濡目染中,我们大家伙的意识转变了,习惯改变了,整个村里的环境也变美了。”在村头一处百货商铺旁,村民王女士一边清扫卫生,一边如是向记者谈及村里的环境变化。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位于麦积山大道沿线的马跑泉镇崖湾村垃圾收集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在去年9月。目前,收集站安排有2名工作人员,每天从早晨7:30分开始,压缩员李维维与同事换上工作服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当有生活垃圾运输车到来时,李维维便到操作机前,手法娴熟地按动按钮,将垃圾全部运进箱体,使其通过机械压力进入压缩箱。李维维告诉记者,“这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主要收集马跑泉镇、甘泉镇以及麦积山大道沿线企业单位的生活垃圾,日垃圾量有6吨左右。”
李维维指向院子里的勾筒车说:“等压缩箱装满后,我们的运输员将会把垃圾运输到中节能发电厂,将生活垃圾焚烧。”
据了解,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截至目前,麦积区建成生活垃圾焚烧站4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8座,采购生活垃圾清运车辆50辆。
在紧挨垃圾收集站处,建设有一座公厕,青瓦白墙,明朗而雅素。
张锋斌表示,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按照2019年行政村卫生公厕达到70%,2020年实现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的目标要求,2019至2020年全区共在行政村及300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农村卫生公厕406座,截至去年9月,406座农村卫生公厕全部通过市区验收,全面投入使用。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初显
天庆国际小区位于麦积区埠南路,在小区正门口,垃圾分类安置点看上去格外醒目。不时有手提生活垃圾袋的群众前来投放垃圾。记者注意到,行至安置点处,住户手持手机轻轻一扫,将厨余垃圾、纸类、塑料、织物等不同种类生活垃圾,投入相应的分类垃圾箱里。
自该处垃圾分类安置点投放以来,引导员缑丽萍每天早上7:00—9:00、下午5:30—7:30,两个时间段站在垃圾分类箱旁,积极引导小区居民将垃圾合理分类并投放。“这两个时间点是居民投扔垃圾的高峰点,我们工作人员借此时间段会积极开展引导工作,让垃圾分类人人知晓。”卓旭环境天水分公司负责人龚绍山向记者介绍,在一旁还设置有积分兑换服务车,鼓励小区群众通过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积攒积分来兑换生活用品。
“通过近1年的运行,小区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有了初步认识,大多群众能够熟练做到生活垃圾分类。”龚绍山说,在小区里,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撤桶并点,实现小区生活垃圾全部分类。
据悉,根据《关于印发天水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2020年-202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麦积区紧紧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目标及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部署要求,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学习考察,引进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的、有资质的企业,在对辖区内机关、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进行现场踏勘、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天水市麦积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20年-2025年)》。经前期考察、调研,初步选定基础设施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桥南街道作为试点街道,选定建新路幼儿园、天庆国际、桥南街道办事处等12个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单位,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培训,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截至2020年底,12个试点单位垃圾分类投放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全面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和运营工作,目前已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