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向死而生 20余只木船强渡两万多名将士
——探访85年前红军强渡黄河的靖远虎豹口
天水日报
作者:乔斌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天水日报


今日虎豹口 在靖远县城西南约8公里处的黄河东岸,有一处老渡口──虎豹口,渡口两岸地势险峻。6月的一天,记者驻足岸边,黄河急湍似箭,猛浪若奔,正如85年前红军强渡虎豹口时一般。 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21800多名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在虎豹口一线强渡黄河,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卓绝的历程。 提前执行宁夏战役 虎豹口是丝绸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历来为兵家所重,史称“边防要路”。“在渡河之前,这里不叫虎豹口,而是叫虎帮割,1936年红军在这里渡河后,虎豹口这个地名才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大家推断应该是红军中很多外地人听不懂靖远话,所以将虎帮割译成谐音虎豹口。”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周小蓉说。 1936年10月,红军在以会宁为中心的地区实现胜利会师,形成了横跨黄河两岸、雄峙西北、打通苏联的战略态势。此时的蒋介石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宁。之前,他对东北军、西北军与共产党的秘密联系已有耳闻,更是心忧如焚,焦灼万状。于是,他调集兵力,大举向北扑来。作战部署分两步,即通渭战役与最后围剿。 随后,张学良向中共中央秘密提供了蒋介石的通渭战役计划,并建议中共中央及早部署宁夏战役行动。1936年10月初,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央军委,提议为避免与敌决战,应抓紧造船,争取于黄河结冰前在靖远附近渡河。 据史料记载,中央军委权衡轻重,作出了提前执行宁夏战役的计划,要求红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行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有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的渡河点,加速努力造船,在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8天密造16只小船 要渡河就得先有船,造船的任务就交给了三十军。三十军有一支船工队,军政委李先念又是木匠出身,对造船很熟悉。李先念率军马不停蹄开赴靖远。在大芦子白茨沟,发现沟里长满了粗大的榆树和柳树,非常适合打造船只,这让李先念欣喜不已。大芦子的老百姓得知红军要造船,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大树砍倒,当地木工、铁匠还主动加入造船队伍。就这样,一个战时的“造船厂”秘密开工了。 采访时,靖远县大芦镇白茨沟村村民宋玉玺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是木匠,当年曾帮红军造过船。“听爷爷讲,红军的造船部队开进白茨沟后,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短短8天时间就造了16只船。”宋玉玺说。 16只船,加上被群众隐藏起来的船只,最后有可容纳百人的大船7只、容纳20余人的小船15只。白茨沟距离黄河30余公里,木船造好后,红军就把船抬到附近的祖厉河,顺流而下运到张家崖湾的黄河边演练渡河。为了不被敌人发现,红军渡河演练都是在傍晚时分进行的。 强渡黄河天堑 10月23日,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总部抵达大芦子,在检查了各项准备工作后,下达了渡河命令。23日晚,三十军前卫团二六三团在红嘴子渡口组织渡河,由于对地形不了解,船行至河中心遇浅滩搁浅受阻,当晚的渡河行动没有成功。 10月24日,李先念、程世才等乔装成本地人,在河靖村群众叶满、常庆福的带领下沿河岸侦察。他们发现虎豹口有大片的梨树林,便于隐蔽集结,这一带水流相对平缓,对面的鱼龙山下是一片广阔的滩地,便于抢滩登陆,便决定在虎豹口强渡。 靖远县志办主任杜树泽指着鱼龙山对岸的山头告诉记者,当时红军还没到黄河岸边,敌军马步青就调集了两个骑兵旅,在对面岸边修筑碉堡,摆开了严防死守的架势,沿岸船只和船工也全部被敌人扣押。为了帮红军渡河,村民冒死把事先藏在河底的一条能容纳百人的大船打捞出来,送红军过河。 24日晚11时,军长程世才下达渡河命令。二六三团的勇士们驶木船、战恶浪,一举突破黄河天堑,摧毁敌军四座碉堡,歼敌一个连,成功登岸。据幸存的红军战士回忆,不少战友就牺牲在此。有一名叫李国忠的四川籍排长渡河非常英勇,他把冒烟的手榴弹径直塞进了敌人的碉堡,并用自己的胸膛拼命堵住枪眼。一声巨响,他和碉堡里的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0岁。 在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攻击下,河防敌军溃败了。渡河先头部队按约定点起三堆火,熊熊火焰宣告渡河成功。 谙熟这段血与火历史的周小蓉介绍说,红军渡河主要集中在黄昏后至日出前,往返一次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滔滔黄河,奔腾咆哮,小船驶渡,颠簸飘摇,随时都有翻覆的危险。老船工和水手们奋力摆渡,多次跳入急流救险,战士抱着木板、树干奋力泅渡。 “虎豹口河宽800多米,水流异常湍急,河中还有不断翻涌的漩涡。”周小蓉说,“红军能在靖远成功渡河,也离不开靖远人民的无私援助。在河靖坪村,当地的船工、水手们和红军战士组建了强渡委员会,组织船工帮助红军摆渡,还组织民众200多人坚守渡口,将返回的船只从渡口下游沿黄河岸边的浅水通道拉回到渡河地点,保证了红军渡河行动的顺利进行。” 二六三团成功渡河后,八十八师其余各部渡过黄河,并打退了敌人一个营兵力的反扑,消灭了大部分敌人,保证了红军渡河顺利进行。25日夜,红三十军7000多人全部渡过黄河。部队首长向中央致电:“我三十军已于靖远附近全部顺利渡过黄河天堑。”至30日,红三十军、九军、五军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直属队全部渡过黄河。 鱼龙山苍苍,黄河水泱泱。如今,虎豹口依旧波涛汹涌,奔流不息,而岸旁早已换了人间。虎豹口已经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向来此缅怀的游客诉说着当年那场向死而生的伟大强渡行动。 (白银日报记者乔斌) 虎豹口现在已成为人们凭吊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在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境内的屈吴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镇——打拉池。这座古镇,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历来受到人们重视,更因一次胜利会师,成为名垂青史的红色圣地。如今,为纪念打拉池会师而修建的纪念亭耸立于远山苍茫中,当年激荡在屈吴山麓里的红色壮歌,似乎仍在耳畔回响…… 1936年东征回师后,为巩固陕甘革命根据地,扩大苏区,阻止甘、宁敌军的袭击,党中央决定组成西路红军,又称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率部西征。当时西路红军分左路军和右路军,左路军由左权代理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右路军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左路军攻静宁,控制西兰大道,保证会师。而右路军经宁夏固原、海原到靖远。 1936年9月13日,右路军七十三师在政委陈漫远的率领下到达当时辖属靖远县的打拉池。打拉池是宁夏通往兰州的交通要道,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右路军七十三师到达打拉池后,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红十五军团随即到达打拉池。10月20日,彭德怀司令员率前方司令部也到了打拉池。红十五军团团部驻扎在打拉池小学。 遵照毛泽东同志扩大根据地、扩大红军、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以此来促成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与东北军、西北军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指示,西路红军右路军在打拉池执行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消灭沿途和周围的国民党军队,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扫除障碍;二是占领宁夏,扩大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在打拉池、海原一线集结部队,消灭马步芳、马步青军队。 彭德怀司令为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对部队的行动作了周密的部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一面了解地形,侦察敌情,一面派部队到贺家川、大水头、响泉、陡城、大庙、毛卜拉、大湾、吊沟、冯家园子、东湾、红柳、小水、杨稍沟、头百户、三场原、野糜川、黑城子等村庄发动群众筹集粮草,解决部队给养。 红军驻在打拉池的主要目的是筹备中央拟定的海打(海原打拉池)战役,消灭马步芳、马步青队伍,巩固和扩大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西北抗日根据地。为确保海打战役的实施,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迅速渡过黄河以北,配合主力歼灭从宁夏方向来犯的增援之敌,并明确指示由彭德怀指挥消灭敌主力于打拉池。为了执行中央的海打战役计划,彭德怀于9月21日派七十三师沿小水、老庄、三百户、三场原、黑城子、大芦、红堡子向会宁进发,消灭沿途的国民党军队,为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师扫平了道路。 会宁会师后,1936年10月23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和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也到达了打拉池,和西方野战军会师。驻守在打拉池的红一方面军战士和当地乡亲们像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一样迎接红军总部首长及红四方面军的到来。此时,正是草肥羊美的季节,总部将从财主手里没收来的羊只统一分配,家家户户宰羊煮肉,款待红四方面军战友,整个打拉池村庄上空弥漫着浓浓的羊肉香味。会餐后,当晚又召开联欢会,战友们高兴地敲打着搪瓷缸子、脸盆又跳又唱。巍峨挺拔的屈吴山、波涛汹涌的黄河,都见证了打拉池会师激动人心的场面。 10月29日,红军总部作出决定,第二天将全部撤离打拉池。当天晚上,打拉池家家户户都燃起红灯笼,红光映红了半边天,比过元宵节时的灯会还要红火。盘踞在附近的国民党军队知道红军主力部队在此驻扎,不敢轻举妄动。10月30日凌晨4时,红军全部撤离打拉池,沿屈吴山麓东行向海原一带进发,迎接新的战斗,并逐步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 红军在打拉池驻扎48天,与打拉池老百姓建立了浓浓的鱼水之情。红军广泛深入地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主张,传播革命火种,并建立了打拉池农民协会。农会成立后,农会成员奔赴各村庄,紧锣密鼓地为红军筹粮草,动员群众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无粮无钱户向红军提供磨坊锅灶,加工面粉和熟食。同时,组织妇女赶制军装和鞋袜,积极准备各种军需物资。 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加深了当地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大家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倾力支援红军。红军离开打拉池时,在董家湾召开誓师大会,当地的十几名好儿郎积极加入了红军。 “红军战士的足迹,踏遍了打拉池的山山水水。打拉池,这块红色的土地,这里善良淳朴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川区党史办主任刘再明说。据刘再明介绍,1985年白银市恢复建市并成立平川区,打拉池从靖远县划出,归平川区所辖。1986年9月,打拉池人民群众和当地机关单位集资,在西方野战军司令部驻扎地红山寺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打拉池会师纪念亭,于同年10月25日落成。中共平川区委和区政府在亭内树碑纪念,并举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特邀当年参加过长征的10名老红军出席。 红军在打拉池播下的革命火种,给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打拉池会师纪念亭已成为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白银日报记者杨涛) 屈吴山下激荡的红色壮歌 ——记打拉池会师纪念亭 打拉池会师纪念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