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希望的田野上——甘谷县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余碧波
仲夏时节,踏步甘谷大地,村舍错落有致,通村路宽敞平坦,一排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的蔬菜瓜果鲜翠欲滴,正在忙碌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生动秀美的产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甘谷县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继续实施“西优、东移、北扩、南进”发展战略,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主,提高产品质量;以设施提升为主,实现高产高效;以鲜菜鲜销为主,促进市场流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八大”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创建标准化设施示范区,打造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行蔬菜生产标准化措施,使全县蔬菜产业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高、价格稳中有升、销售链条延伸、生产效益优良、产业环节顺畅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0年底,甘谷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8.5万亩,年总产量达101.91万吨,平均亩产3575公斤,年总产值达27.08亿元,覆盖到全县15个乡(镇)210个行政村。蔬菜产业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收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蔬”写富民新篇章
走进甘谷县磐安镇谢家坪村时,我们看到一座座整齐有序的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棚内架豆王、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各类时令蔬菜长势喜人。
“我种了两亩架豆王和辣椒,架豆王一年种三茬,每茬可以摘五次,每斤架豆王的价格是3元至4元不等,三茬下来可以卖上三万多元钱,再加上辣椒可以卖一万多元,这两亩地的收入近五万元,地还是原来的地,建成钢架大棚之后就不一样了,比原来效益好多了。”甘谷县磐安镇谢家坪村村民谢应红在大棚里一边摘着架豆王,一边告诉记者,他们村有800多户人,家家户户都在种蔬菜,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谢家坪村只是甘谷县蔬菜种植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甘谷县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28.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9.17万亩(日光温室0.21万亩,塑料大棚7.46万亩,小拱棚1.5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32.18%;地膜蔬菜14.15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9.65%;露地蔬菜5.18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18.17%。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基地11处23.1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8.5万亩的81%以上,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85%以上。以优质春萝卜、辣椒、韭菜、菜豆、马铃薯等11个特色蔬菜基地为依托,累计引进特优蔬菜新品种150个,示范推广5万亩;以渭河川区为主,兼顾散渡河川台区和南后山区,在12乡(镇)推广高产高效蔬菜生产重点模式20.6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面积达到11.3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0%以上。蔬菜生产已形成了以特色菜为主,多品种布局,周年生产,四季合理搭配的生产格局。蔬菜产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村达到210个,蔬菜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甘谷县按照全市《“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在磐安镇河北五坪精细菜基地创建甘谷现代农业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园区规模10100亩。以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以大棚设施改造升级为重点,建成集育苗、科研、农技服务、产品营销、农资供应和产品检测 “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2019年4月,甘肃朴坤航天农业有限公司入驻园区,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特点,引进“康源模式”,建立企业与甘肃省高原夏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供应链,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助农增收。
打造富民强农产业品牌
走进安远镇大城村,一排排全钢架无立柱式大型辣椒育苗大棚,蔚为壮观,这里就是安远镇“陇上椒”集约化育苗基地。该基地占地100亩,总投资800余万元,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钢结构育苗棚46座,每年可生产“七寸红”优质种苗900万株,可为2100亩土地提供种苗,同步建成500平方米清洗、风干、杀菌为一体的烘干车间1座,日处理鲜椒可达6吨。
“让甘谷特产发挥优势,打造本土农产品品牌,这样种植户才能待续增收。”甘肃陇上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彦斌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种植地膜辣椒1500亩,由陇上椒集团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培育供应种苗,全程技术指导,对保价收购的产品统一加工包装销售。
县农业部门免费提供地膜,统一开展技术指导,及早熟化土地,抢抓墒情,铺设地膜;镇政府针对部分农户缺少农动力的问题,动员农户将土地交由村办合作社托管经营,所得收益30%留作村级集体积累,70%为农户收益分红。积极申请注册了天猫、淘宝、扶贫832平台和陇银商场“线上”店铺,采取线上下单、云上销售、线下配送模式,年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
甘谷县蔬菜产业品牌目前已认证18个,其中全录王辣椒丝、蒜苗、春萝卜、菜豆、大葱、地膜马铃薯被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食品;番茄、韭菜、辣椒、茄子、黄瓜、甘蓝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燕家韭菜、雒家蔬菜、五坪蔬菜、三十铺果蔬、甘谷辣椒注册了“燕家”“雒家”“五坪”“朱圉”“陇原辣椒”商标,甘谷县被命名为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韭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大葱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全县无公害认定面积达到11.71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23.75万亩。年均抽检菜样300个以上,合格率达99%以上。
蔬菜产业是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和农产品供给的重大民生产业,也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既要种得好,还得卖得好。甘谷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目前全县发展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个,龙头企业18个,蔬菜经纪人480多人,专业运销户260户。有冀城、新兴、磐安、浙江商贸城等各类蔬菜专业市场14处,乡镇集贸蔬菜批发市场15处,渭河川道蔬菜主产区的产地市场36处。同时,通过专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机结合,全县春萝卜、韭菜、大葱、蒜苗、大蒜、大白菜、地膜马铃薯等蔬菜远销陕西、四川、山西、宁夏、新疆、青海等十多个省区市,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甘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甘谷县农业农村局将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技术推广、产品推介,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撂荒土地变良田
连片的农田一派生机,翠绿的农作物在微风中摇曳……这是甘谷县安远镇东山梁流域如今的景象。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撂荒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作务条件相对较差,距离村庄较远的耕地,无人种植的现象日益突显,既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又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困则思变。针对土地撂荒问题,甘谷县安远镇大胆探索,创新方式方法,通过争取水毁农田修复项目,积极引进有投资意愿的甘谷县乾农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1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率先对镇区南北城集中连片撂荒地进行系统性治理,流转南北城撂荒地3000亩,已种植青贮玉米2000亩,辣椒500亩,优质苜蓿500亩,通过全面机械化作业,降低种植成本,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谁来种”的问题。
站在甘谷县大石镇赵坡村山梁上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绿植郁郁葱葱,仿佛为乡间田野披上了鲜艳的外衣,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以来,大石镇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强化宣传,改进工作措施,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品种布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结合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积极探索稳粮保粮的有效办法,确保粮食生产全面落实。
“年轻时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了,但家里的土地却慢慢荒了。”望着复垦后的土地,赵坡村村民赵维喜深有感触地说,“现在镇上帮村民统一平整了土地,还提供优质种子,我年龄大了,该留乡好好务地了。”
目前,赵坡村已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1000亩,种植双垄沟玉米500亩,地膜马铃薯500亩,两大区域,玉米、马铃薯出苗整齐,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