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古韵 谱发展新篇——甘谷县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天水日报
作者:旅游 姜维墓 华盖寺 蔡家寺 尖山寺 花椒)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天水日报


吴莎莎
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从黄土高原蜿蜒而出,在富饶的关中平原激荡。在渭河的潮涨潮落中,远古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沉淀。在渭河的滋养下,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和脊兽、道情、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沧海明珠散落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就是中国县制肇始之地,古称冀,有2700多年建县史的“华夏第一县”甘谷县。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春风吹拂着甘谷大地,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按照“一个战略、两大品牌、五大文化、五条线路、六部剧目”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即:“文旅强县”战略,“华夏第一县”“姜维故里”两个品牌,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石窟古建文化感知旅游线路、农耕非遗文化体验旅游线路、生态休闲乡村观光旅游线路、传承红色基因旅游线路、古冀风光精品旅游线路五条路线,《姜维》《睢阳魂》《像山情》《椒乡里的麻辣事》《激流飞渡》《筚篥魂》六部剧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盘活、整合资源,让珍贵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活”起来,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将文化旅游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让基层群众吃上“旅游饭”,享受文化“红利”,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重点景区相关产业开发及文创产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6.15%。文旅产业已成为该县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品牌形象、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强化项目支撑 积蓄发展动能
“一座大像山,半部甘谷史”。大像山石窟不仅是甘肃石窟文化走廊中的瑰宝,也是甘谷历史文化的代表。如今走进甘谷大像山公园,但见碧湖如玉,柳似丝绦,回廊蜿蜒,鸟语花香。眺望山体,崖壁上的佛陀巍巍然静默,俯瞰着甘谷县城。从一处历史文物遗存到国家4A级景区,大像山的蝶变,是甘谷县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成果之一。
近年该县完成了总投资1200万元的大像山石窟灾后抢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55万元的文庙大成殿维修保护项目,总投资103万元的贯寺李家祠堂保护修缮工程,总投资180万元的毛家坪遗址复原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甘谷县博物馆建设项目正在编制初设方案,总投资93.82万元的旅游厕所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并成功申报大像山石窟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华盖寺石窟局部崖体病害及边坡加固项目、蔡家寺古建筑群边坡抢险加固工程项目,以及县博物馆馆藏青铜立马、摇钱树等国家一级文物修复项目,完成甘谷县“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库文化旅游项目报送工作。
在旅游服务方面,完成全县旅游厕所建设任务和55座旅游厕所入网经纬定位,以及域内国家A级旅游景区信息系统数据、旅游接待日月季度数据、节假日报表、旅游行业疫情报表、旅游景区工作联络机制报表等统计工作,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数字化建设。
与此同时,以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项目为抓手,投资120万元实施古坡镇店子村、磐安镇东崖村、谢家湾乡赵窑村等9个文化大院建设。通过“一村一场”建设项目,投资70万元建成“一村一场”14处。投资60万元建成武家河镇、金山镇两处体育健身中心。投资30万元建成礼辛镇笼式足球场,并建成各类足球场5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足球运动的开展。近年建成的天门山生态公园健身长廊已成为群众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
在项目建设的精准发力、高效推进下,域内文保单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开发利用,甘谷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加强文物保护 创新开发利用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基因的载体。有着悠久历史的甘谷县,域内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富集,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民国时期,均有珍贵文物出土。在甘谷县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像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和毛家坪遗址、省级森林公园尖山寺、休闲旅游胜地古坡草原等景区景点星罗棋布,甘谷脊兽、道情、木雕、刺绣、麻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奇斗艳”,伏羲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山、水、林、草等自然风光与寺、观、园、窟等人文景观在这里融为一体。
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宝贵财富,更是甘谷县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动力之源。该县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有效提升了全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县各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标志明显、记录档案完善、保管机构健全,保证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文物考古发掘、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等项目严格按照相关规划进行,凡不符合《文物保护法》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工程项目,不予审批。为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有力遏制了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在落实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该县不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合理利用。研创了甘谷文博台历、折扇、纸杯等文创产品,并将“甘谷文旅”“甘谷博物馆”二维码嵌入其中,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全方位了解甘谷文物保护情况。编制完成《伏羌县志》《千年古冀·魅力甘谷——旅游经典图册》《甘谷馆藏文物精品图录》和《中国地方志·甘谷卷》《甘谷印迹》《甘谷八景》《甘谷道教音乐》等书籍、专题片,全方位展示甘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依托礼辛冯山梁战斗遗址、红军强渡渭河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甘谷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长征路”及清明扫墓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为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保护文物的共识,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格局的形成,该县在利用元旦、春节、大像山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对《文物保护法》进行集中宣传的同时,创新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举办馆藏精品文物网络展;参加“甘肃宝藏”抖音挑战赛,在全省近400家“五馆”参赛单位中,甘谷县文化馆位列第12名,县图书馆位列第20名;利用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举办元宵节手工制作社教活动、清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党史教育活动等;利用文化馆免费开放,举办非遗实物及图片展,在全县营造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加速文旅融合发展
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文旅融合产业,是甘谷县文化旅游工作中的又一亮点。该县围绕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旅游富民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努力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该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该县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开展“三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开展了甘谷县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暨“全民阅读·书香甘谷”活动、经典朗诵、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文化扶贫惠民志愿者服务活动。县图书馆在中小学开展了“迎新年 图书进校园”活动,创排了大型秦腔历史剧《筚篥魂》,打造甘谷特色文化节目精品;县冀兴秦剧团、恒艺秦剧团举行惠民演出近百场次,将精神文化食粮送到了基层群众的家门口。在此基础上,为了让更多群众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该县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展演展示、县博物馆精品文物网络展、县图书网上阅读服务、网上书画展、“书香中国年 文化进万家”春节系列活动等线上文化宣传活动。并通过举办健康跑、绕城跑、健身操表演、全国广场舞锦标赛天水海选赛、羽毛球比赛、篮球友谊赛等活动,推进该县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今年5月13日,甘谷县2021年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在冀城广场开幕。今年的大像山文化旅游节以“盛世华章·锦绣甘谷”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文化、商贸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说,一年一度的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已成为甘谷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品牌。近年该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依托县域历史文化资源,聚焦“全域旅游、全面规划、全民服务、全程共享”的根本目标,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目前已形成以大像山景区为龙头,辐射映带天门山、姜维墓、华盖寺、蔡家寺、尖山寺、古坡草原等众多旅游景点的文化旅游长廊。以甘谷双椒(辣椒、花椒)、甘谷苹果、甘谷麻鞋、甘谷剪纸、甘谷木雕、甘谷脊兽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品,已成为甘谷文化旅游产业的亮丽名片。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甘谷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该县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古冀城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朝着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阔步前进。
天门山远眺
▲姜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