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黑吓沟村:美丽乡村聚民心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05日    来源:天水日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走进乡村看小康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周文涛

  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7月29日,记者行走在甘谷县武家河镇黑吓沟村新修建的“三牛精神”主题文化广场,听夏日蝉鸣,看绿树成荫,闻鸟语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公园。黑吓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有在一旁自豪地说:“这样的乡村面貌,放在几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这条小河里的水是从古坡草原流下来的。别看现在水很清澈,河道两旁绿化好,环境优美,但在几年前,这里河堤两侧全是烂泥。”李世有指着广场旁边的一条清澈的小河介绍说,近年来,黑吓沟村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对河堤两侧进行了绿化,改造了河道,河堤旁边安装了仿古护栏,一淙流水也令村庄变得灵动起来。
  村口小河边的一棵两三个人才能环抱住的大柳树,是黑吓沟村人心中的“乡愁”。李世有说:“从前树下是烂柴堆,现在就像个小公园。晚饭后,村里的老人聚在这里下棋,娃娃们在旁边的广场上玩耍,妇女们有的跳广场舞、有的聊天,真是热闹祥和得很哩!”
  黑吓沟村共有5个自然村,村民1140人,曾经村内多是土路,人难走车难行。道路硬化成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不仅硬化了通村路,还将80%以上的村内巷道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旧面貌。
  走进村民孙定奎家的小院,水泥地面干净整洁,葡萄树的藤蔓给大半个院子带来了阴凉,藤上硕果累累。孙定奎和孙子坐在葡萄树下阴凉处下棋。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这位66岁的老人感慨起来:“以前门口全是土路,下雨天出门两腿泥,村里到处是垃圾,环境脏乱差,参加工作从村里走出去的孩子都不愿意回来。现在生活环境好了,在外面工作的年轻人城里住够了,时常往家跑,当成度假哩!”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听到爷爷的话,一旁的孙子孙博研也忍不住夸起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他在县城上学,过了这个暑假,就要上高一了。“从小学开始,每个暑假都是在爷爷家过的。”孙博研说,以前回来村里没有可以玩的地方,他就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的大柳树下和泥巴,弄得土头土脸,天天被奶奶骂,“现在村里环境大变样了,空气比县城好,假期里我每天在文化广场打篮球,在小河边背背书,过得很惬意。”
  村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的直接受益者。从孙定奎祖孙两代人发自肺腑的言语间,让人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面貌改变后的喜悦与自豪。
  说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感受,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有说,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聚民心,筑同心,只有把村民的力量动员起来、发挥出来,方能建好美丽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黑吓沟村围绕乡村振兴大发展战略,凝聚党心、民心,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仅对通村、通组、通户道路进行了硬化,还大力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村民才是主体。今后,黑吓沟村将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李世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