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日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续写“八棵树”新的时代荣光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05日    来源:天水日报


  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一侧,八棵杨树一字排开,挺拔高峻,枝叶繁茂,不论冬夏寒暑,如哨兵守城一般巍然耸立在茫茫戈壁深处。
  这八棵树,自幼苗扎入贫瘠的戈壁荒漠开始,就从无畏惧过严酷的自然环境;
  这八棵树,穿越时间的表盘,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这八棵树,虽树龄已超过69岁,但苍翠欲滴的绿色依然如漫漫征途中的弄潮儿,挺直身躯向天际延伸……
  这八棵树,串起的是一个时代的接续,延续的是一座城的生机、希望和未来,昭示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命价值、一种精神状态。
  69载风华,在茫茫戈壁,“八棵树”走过了不凡的生命航程;69载的耕耘,扎根戈壁的“公路人”蹚过了不屈的生死历程。
  不凡与不屈,都是时间坐标上最富生命力的精神沉淀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祁连作证,长城为伴。因时间的淬炼,昔日的“八棵树”已然在嘉峪关的史册上化为一种精神,一种不断召唤我们去创造未知、去开拓未来的“八棵树精神”。

  历史深处一抹绿
  说到“八棵树”,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以郑占乾为代表的第一代公路建设者。
  95岁的郑占乾精神矍铄,据他回忆,20世纪50年代的茫茫戈壁,风沙弥漫。在工作之余,他和工友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沙土,把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从此扎根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当年种下的一排杨树只剩下了八棵。但这八棵树却是嘉峪关绿色生命的延续!
  几年前,在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在八棵树旁修建了靓丽一新的公路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落成时,郑占乾坐着轮椅,在儿子郑玉生的陪伴下,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八棵树”旁。望着这一排曾经用汗水浇灌过的“绿色城墙”,郑占乾的内心难以平静。
  如今,以“八棵树”为精神标刻的公路文化广场上,凭吊、瞻仰、纪念、追忆等有组织的活动会在这里时常上演,过往的车辆每到这个拐角处都会以鸣笛的形式向这片赓续着青春热血的地方致敬。不远处,那巍然屹立的嘉峪关关城,好似一位历史老人,时常以关切的眼神遥望着这一抹日渐茁壮的绿色……
  今年71岁的徐德福从1970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养路生涯。他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即使修了路,如果没有广袤的植被保护,很快就会被黄沙吞噬。
  40多年的时间,徐德福和工友们栽下了无数棵树苗,一起见证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绿到绿满城的华彩蝶变。
  “它们比我大几个月,就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样。”郑占乾的儿子郑玉生说,父亲曾告诉他说这是母亲怀孕四个月的时候种下的树,家里三代公路人与路和树有着不解之缘。如今父亲年事已高,自己也已退休,但侄女依然在公路养护的道路上播撒着绿色。
  有了绿,嘉峪关的道路才渐次四通八达;有了路,镜铁山繁华的建设场景才逐渐火热起来。
饱蕴朝气照“路人”
  国道旁的八棵白杨树,与国道共生,与公路人共苦,历风雪而矢志不渝,饱寒暑而挺立不倒。这不正是公路人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的奉献精神的象征吗?
  大西北不是辽阔平原,这里没有江南水乡气候宜人、雾雨朦胧的秀丽风光。这里,最常见的自然景观就是戈壁、高山、秃岭以及绵延百里千里的荒漠。
  “春风送温三月天,戈壁健儿立誓言;为把三九建设好,不怕天寒沙打脸。”这是酒钢退休职工于宝华,1966年3月8日从部队转业来到酒钢镜铁山矿,当时触景生情编的一句顺口溜。
  自然条件之恶劣可见一斑。
  1955年,为适应镜铁山矿勘探工作需要,省交通运输厅根据交通部指示和地区实际,集中力量修建民众路至镜铁山全长84公里的专用公路。至此,责任和重担便毫无悬念地压在了公路人身上。
  “那个年代,不是一般的苦,往西走,越来越荒凉。”嘉峪关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向军介绍说,更苦的是高寒缺氧,而公路人所要打通的路就位于祁连山区,那里寒风刺骨、地冻如铁,其中吊大阪地段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极低。
  “夏天还行,最苦的就是冬天。”20世纪80年代曾值守过柳沟泉道班的老公路人宋文忠说,山里的气候多变,尤其是冬天,一下雪,冰冷刺骨,即使穿上老羊皮袄,也会被冻得浑身发抖。
  但是,责任落在了公路人的肩上,那就要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1980年到1985年,宋文忠和15个工友每天都要沿着山路,将40公里长的路段蹚一遍,看有无损坏路面,为酒钢车辆的畅通出行保驾护航。
  巡路、铺路、修路、养路……30年过去了,这一动作,嘉峪关公路人始终坚守如一。
  省道215线甘青交界处二指哈拉山口的海拔4500米以上,那里常年积雪结冰,一年有8个月大雪封山,人迹罕至,但身穿橘色工作服的公路人却时常穿梭期间。
  “为了保持这段道路长期通畅,我们的公路人会定时巡逻,出动除雪设备清理积雪,特别是冬季,在零下30℃的恶劣环境下作业,已成为不少公路人的工作常态。”嘉峪关公路局镜铁公路段党支部书记魏万钰说,这其中的苦和痛常人难以想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年,在嘉峪关公路局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工作传统:作为新晋员工,工作的第一站就要到镜铁公路段镜铁山养管站去,在人烟稀少的矿区养护省道215线。
  张凯,2020年1月考入嘉峪关公路局之后,就被分配到了镜铁山养管站。
  “和老师傅待得时间久了,我慢慢发现,即便一块金子,要想发出熠熠之光,也必须经受历练和打磨,何况一个人呢?我不能给老师傅、老前辈抹黑,更不能给他们丢脸。”张凯话语铿锵。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有读懂了戈壁作业的苦与涩,才能真正读懂嘉峪关公路人甘当戈壁铺路石的执着与决绝;只有理解了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跨越苦难辉煌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条又一条公路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穿越时光咏志气
  “八棵树”穿越69载光阴,树干上的枝叶依然还是那样密、那样绿,满地的树荫依然还是那样浓、那样密。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它们风采如旧?是不畏风雨往上攀的志气,是不畏酷暑狠命往下钻的斗志,是生死相依不畏难的姿态!
  因为不畏风雨,“八棵树”历经芳华而愈发血气方刚;因为不畏酷暑,“八棵树”把嘉峪关的昨天和今天写进了自己的年轮;因为生死相依,“八棵树”以抱团之姿见证着一座城蝶变升腾的一撇一捺。
  每年,郑占乾都要到“八棵树”前看一看。2018年7月份,看到大树旁石碑上张贴的老照片后,郑占乾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对于西北的养路工人来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最艰苦的一段岁月,所有的养路活儿,除了畜力之外,基本全靠双手来干。
  在“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宣传展览墙体上展出的照片中,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养路工人使用的洋镐、铁锨等劳动工具,有机关人员下基层查路的马车;有运送粮草的畜力车……
  看着这些老照片,再回想走过的路,受过的苦,流过的汗,哪一个老养路人不潸然泪下?
  1980年,当22岁的宋文忠来到荒无人烟的柳沟泉道班工作时,适应了好几个月,才稳下了心。
  “40公里长的养护路,每天都要和工友们巡护一遍。”宋文忠说,面对冻僵的碾碎路块儿,他和工友们还要用随身携带的洋镐、铁锨、榔头把一块块冻僵的路块砸碎,填到有沟壑的路面,然后再撒上盐,以防通行车辆发生意外。
  人之于世,诚搏一气也,气壮则身存事成,气馁则人亡事败。
  和老一辈一样,面对艰难险急,新时代的养路人默默咬着牙关、辛勤耕耘、任劳任怨。48岁的董鹏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自参加工作以来,董鹏就一直在海拔4000多米的镜铁山养管站工作。不一样的是,30年前的洋镐、铁锹、抬筐等简单的筑路工具已让现代化的平地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大型机械设备代替,让养护道路不再那么费神费力了。
  在镜铁山养管站,精神的力量处处闪耀。王明达,辽宁科技大学毕业,镜铁山养管站副站长。和几年前的照片相比,王明达明显黑了很多。
  “公路养护工作就是风吹日晒的工作,如果怕累怕苦我就不会选择来这里。”王明达说,他入职第一天学习的就是“八棵树精神”。正是有了像王明达这样的公路事业接棒者,自2011年建站以来,镜铁山养管站才克服了养护人员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始终保证着省道215线的安全畅通。
  “八棵树”是嘉峪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因“八棵树”孕育产生的“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为嘉峪关这座创业的城市、奋斗的城市标注了新的精神刻度。
  (嘉峪关日报记者 杨亮)
市民参观红色基地
八棵树